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舍瑟而(起身,站起来)      吾点也(参与)      于寡妻(同“型”,做榜样) B . 足之所(履行)     臣之所好者也(天道)         技至此乎(同“盍”,何、怎么) C . 其乏困(同“供”,供给)      君焦、瑕(答应)    其西封(延伸,扩张) D . 关,毋内诸侯(距离)    将军战北(指黄河)     范增数项王(递眼色)
    【考点】
    【答案】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2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刘:杀戮。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字宜僚,少有父风。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延光二年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 , 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明年正月,勇至楼兰,鄯善归附,特加三绶。而龟兹王白英犹自未下 , 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勇降。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复开通。还,屯田柳中。延光四年秋,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首虏八千余人,马畜五万余头。捕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将至索班没处斩之,以报其耻,传首京师。永建元年,更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勇又使别校诛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悉平。其冬,勇发诸国兵击匈奴呼衍王,呼衍王亡走。后车师无复虏迹,城郭皆安。唯焉者王元孟未降。永建二年,勇上请攻元孟,于是遣敦煌太守张朗将河西四郡兵三千人配勇。因发诸国兵四万余人,分骑为两道击之。勇从南道,朗从北道,约期俱至焉者。而朗先有罪,功自赎,遂先期至离关,遣司马将兵前战,首虏二千余人。元孟惧诛,逆遣使乞降。元孟竟不肯面缚,唯遣子诣阙贡献。朗遂得免诛。

    (选自《后汉书·班勇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太后闻军司马班勇有父风,召诣朝堂问之。勇上议曰:“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太尉之,勇对曰:“置校尉者,宣威布德,以系诸国内向之心而疑匈奴觊觎之情,而无费财耗国之虑也。”于是从勇议。其后匈奴果数与车师共入寇钞,河西大被其害。敦煌太守张珰上书曰:“今亲践其土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帝复以班勇为西域长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有删改)

    [注]勇:班勇,汉将班超的小儿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古文观止》中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表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珠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 “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锺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二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为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文本二: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罗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早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东坡集》)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