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天津市红桥区2021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其体不出于比、兴、赋三者。乃知诗者,出于心之自然者也。世之士多自号为能诗,而何其有意义者之少也!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 , 意中各据有一二古人之诗以为宗主,而诋他人不能知。是其诗皆出于有意,而所为自然者,已汩没分门户、争坛坫之中,反不若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出于自然,而犹有可观者矣。又其甚者,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不知者以博雅称之。以此为术,而安得有诗乎?此诗之一变也。

他山吴氏,年近八十矣,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因相与论诗。余曰:“君之诗宗何代乎?曰:“否。”“僻事以为奥,奇字以为古乎?”曰:“否。”“然则君之诗可矣。”因出示余。余为择别其合者若干首。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余与世论诗多不合,而独喜他山所见略与余同,而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盖余昔读书山中,时当初夏,百鸟之噪于檐际者不绝也。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余也方为黄鸟之远去,而他山犹欲争名于燕雀啁啾之间乎?他山曰:“吾以待之后也。”因书而之。

(选自清·戴名世《吴他山诗序》)

(注):①坛坫:古时盟会的场所。 ②晼晚:日将西,日将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其辞为方言语                     鄙:轻视 B、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         訾謷:攻讦,诋毁 C、然则君之诗可矣                     观:欣赏 D、因书而之                           归:赠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诋他人不能知 / 臣进退,实为狼狈 B、已汩没分门户、争坛坫之中 / 师不必贤弟子 C、不知者以博雅称之 / 客喜笑,洗盏更酌 D、因出示余 / 验之事,合契若神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
A、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B、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C、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D、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4)、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作者认为“他山犹欲争名”的一组是(   )

① 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

② 僻事以为奥

③ 奇字以为古

④ 然则君之诗可观矣

⑤ 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

⑥ 吾以待之后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戴名世为吴他山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其中,作者也谈到诗歌创作的主张。 B、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农夫细民之歌谣,并将其定位为方言鄙语,认为其一无是处。 C、吴他山年近八十,过来拜访作者。作者与之论诗,觉得他的诗颇有可观的地方。 D、作者婉转地讽刺了吴他山与当世之人争名的做法。对此,吴他山是不予认可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

②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

(7)、作者在选文中提出了哪些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见解主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韩愈

    公讳昌裔,字光后,本彭城人。曾大父讳承庆,朔州刺史。大父巨敖,为太原晋阳令。再世宦北方,乐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阳曲。父讼,赠右散骑常侍。

    公少好学问,始为儿时,重迟不戏,恒有所思念计画。及壮,自试以《开吐蕃说》干边将,不售。入三蜀,从道士游。久之,蜀人苦杨琳寇掠,公单船往说,琳感欷,虽不即降,约其徒不得为虐。

    建中中,曲环招起之,为环檄李纳,指摘切刻。环封奏其本,德宗称焉。环领陈许军,公因为陈许从事,以前后功劳,累迁检校兵部郎中、御史中丞、营田副使。

    吴少诚乘环丧,引兵叩城,留后上官涚咨公以城守,所以能擒诛叛将,为抗拒,令敌人不得其便。韩全义败,引军走陈州,求入保。公自城上揖谢全义曰:“公受命诣蔡,何为来陈?公无恐,贼必不敢至我城下。”明日,领骑步十余抵全义营。全义惊喜,迎拜叹息,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

    上官涚死,代涚为节度使。命界上吏,不得犯蔡州人,曰:“俱天子人,奚为相伤?”少诚吏有来犯者,捕得缚送,曰:“妄称彼人,公宜自治之。”少诚惭其军,亦禁界上暴者。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

    元和七年,得疾,视政不时。八年五月,涌水出他界,过其地,没邑屋,流杀居人,拜疏请去职即罪,诏还京师。即其日与使者俱西,大热,旦暮驰不息,疾大发。左右手辔止之,公不肯,曰:“吾恐不得生谢天子。”上益遣使者劳问,敕无亟行。天子以为恭,即其家拜检校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十一月某甲子薨,年六十。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祐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 , 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诏即罢祥职。

    四年七月,上章,上览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待罪。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撒合辇谄佞,招权纳贿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

    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盖规言事不假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文,诗亦有律度。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

(节选自《金史·陈规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