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新乡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水平调研(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李子柒是一个全网粉丝上千万的视频博主,因拍摄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等内容走红。她用镜头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诗意的田园生活:一袭古风衣袍的女孩,________,采菊东篱,悠见南山,荷锄归去,烹饪焙茗;_______,雨落屋檐,种瓜点豆,挥锄刨姜,石磙碾玉,手缝棉衣,温暖入怀;_________,她把中国人传统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

材料二

拥有顶级流量的视频播主李子柒微博停更将近两个月,原来是奶奶的身体老毛病又犯了。她就在家一边春种,一边照顾奶奶,视频录制也就暂时搁置了。李子柒和奶奶相依为命,当初她义无反顾放弃大城市生活,回到乡野,就是为了照顾生病的奶奶。

材料三

①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老部》)

②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③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1)、给材料一横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乡野山涧之间  在光影流淌中  在春风秋凉的轮替之中 B、在乡野山涧之间  在春风秋凉的轮替之中  在光影流淌中 C、在光影流淌中  在春风秋凉的轮替之中  在乡野山涧之间 D、在春风秋凉的轮替之中  在乡野山涧之间  在光影流淌中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给李子柒。

深无边    春风    似水    润有泽    亲恩    如霭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谈谈你对“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进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

材料二: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是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是诗的国度。

材料三: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是最深厚的。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的要去乞食。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陶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渊明由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就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鸟飞”的宇宙。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在诗中,他把他所敬仰的古人排起队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更可以见出他的志向。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自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与忘于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

    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还关照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声响。

(节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意识,即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因感知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而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发现问题、理清问题、破解问题的心理态势。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了疑问,却不能提出问题。

    我国中小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对此专门做了调查统计。

   

优秀的人爱提问:

    猜想是疑问的起点,关系到提问的价值。众所周知,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是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1966年取得的。能够回答这个世界难题的人,他的学和能力定然不凡,而能够提出这个三个半世纪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人,他是否能更技高一筹呢?

    其实,优秀的人往往特别注重提问,因为通过提问,人们可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爱提问、会提问的背后反映的是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逻辑能力和坚决的执行力。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人生就是一个个问题解惑的过程。正如电影《教父》里的台词“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请求”,“好问题”就是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是接近本质的问题,是能让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变得积极、站得更高、想得更深的问题。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第一,提问时,准备充分,目标具体,直指事物的本质。

    第二,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形成连环追问的“组合拳”。我们也许暂时不能达到别人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提问。

    第三,不做“只问不响”的“伸手党”,要在提问中记录灵感,寻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提出一个好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先思考后提问。有专家提出了五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联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或磨合模式?我们以前在那儿见过这种模式?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遇到任何现象,我们都不妨从这五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就可以大胆的提出问题。

班里召开主题为“做一个善问者”的研讨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