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乐清市八校2021年九年级社会法治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

材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群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史实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3)、材料表明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举一反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抗争和探索中不断走向觉醒、复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康有为)乃上万言书,力陈变法之不可缓。

——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在1919年5月近一个月中,由学生和工商业人士发起,上海出现了抵制日货运动高潮。6月5日上午11点,日属内外棉三、四、五厂工人5000余名,首先揭开大罢工的序幕,他们涌出工厂,奔向街头。下午,日华纱厂以及商务印书馆等工人也开始罢工。第一天罢工人数就达到两万多,并迅速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工厂和工种。

——摘编自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材料三:(公车上书运动)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影响……(而五四运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四:《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五:1939-1942年,在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之后,东南亚各国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纷纷回国参加抗战,有的甚至放弃了当时的优越条件。当时志愿回国援助抗战的华侨前后共有3192人,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摘编自《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英雄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