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泗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反映出(    )
A、   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C、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D、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举一反三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铁路巨擘与科技前驱,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知识分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铁路修建权多半被帝国主义国家所掠夺,这些铁路不但被这些国家经营,路权也掌握在他们手里。但京张铁路则与之相反,在当时这场中外铁路利权的争夺战中,中国最终取得了自修京张铁路的胜利,“不但建筑之资本为国有,建筑的计划亦是我国工程师所计划”。京张铁路沿途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尤其是八达岭居庸关附近,需要开山凿洞,工程艰巨,但詹天佑先生创造了人字形路线解决了关沟段通车难题。通过修建京张铁路培养了大批的铁路人才、传播了铁路技术,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姚兴哲《晚清京张铁路自主修建政策的由来》

材料二:随着保路运动的迅速发展,詹天佑毅然公开出面抗争。1911年6月7日,詹天佑担任总理的广东商办粵汉铁路公司致电湘、鄂、川三省,表示“唇齿相关,希予支持”,并公开致电四川商办川汉铁路公司,要求两公司协同抗争保路……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詹天佑在主持粵汉铁路建造的岗位上,不断以铁路建设的新成就,表达他对民主政权的支持。詹天佑也以自己的极大的热情、丰富的学识与在铁路工程界的威望,支持孙中山的雄伟的铁路建设计划。詹天佑还积极帮助孙中山制作详尽的规划与措施,认真提出多种有价值的意见。

——摘编自经盛鸿、孙燕《詹天佑与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新旧两个时期,体现了中国人前赴后继地救亡图存。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 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 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 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 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 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 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 抢手。   

——摘编自徐 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 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三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九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 的两件大事。……民贫国弱的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继承中山先生革命 遗愿,且升华之,殚精竭虑,万死不辞,致力于中华之独立,民族之复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奋进前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中央官学中规格最高的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从唐朝的三品降到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不少基层官僚的子弟以及寒素子弟也进入国子监听读。宋朝的法律一般禁止工 商业者本人应举做官,但其中的“奇才异行者”也可参加科举考试,并允许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 对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宋朝出台给太学生增发伙食补助、允许贫困太学生在校留宿等政策。 宋代教育虽然逐渐“平民化”,但也远未达到区域尤其是城乡协调。

——摘编自周宝荣《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

材料二:

大学本质上和小学、中学等不属于同一类型。大学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它到底哪 儿重要呢? “必须强调,大学这一机制实际是中世纪的发明”,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当然也就 是最重要的知识生产机制。大学一开始是一个买卖知识的地方,买卖的对象是法学的知识,第一个 大学就是以法学院闻名的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于公元1088年)。教授们把查士丁尼制定的《国法大 全》拿过来当材料研究,使得法学知识得以系统化地生产,法律因此厚重地重新覆盖了整个西方。

大一统的王朝不可能有大学,只会有国子监,读书人不是去那里买知识,而是去接受内容完全 确定的培训,成为权力系统需要的接班人。大学和这种教育机构内在的逻辑完全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李筠《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

材料三: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领导机关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任职 期间,蔡元培先后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和《对于教育宗旨之说明》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 新思想。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者,皆 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此乃他为民国教育提出的“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 新教育宗旨。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后,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是: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 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