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常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

    证明CO 在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B

    分别测定盐酸和醋酸溶液的pH

    证明相同温度下,HCl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H

    C

    向0.1mol•L-1的稀硫酸中加入ag锌粉,向0.4mol•L-1的稀硫酸中加入ag锌粒

    探究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

    向两支装有4mL0.01mol•L-1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rnL0.04mol•L-1H2C2O4(草酸)溶液、2mL0.2mol•L-1H2C2O4(草酸)溶液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A . A   B . B   C . C   D . D
    【考点】
    【答案】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7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对教材叙述[钢铁在酸性环境中发生析氢腐蚀;在酸性很弱或呈中性,溶有的环境中发生吸氧腐蚀;钢铁等金属的腐蚀主要为吸氧腐蚀]产生疑问,决定用数字化实验模拟探究钢铁在酸性环境下的腐蚀情况。

    (1)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a{#blank#}1{#/blank#}(填仪器名称)的活塞,加入1mL溶液,测得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

    同学甲得出结论:酸性条件下,铁粉发生析氢腐蚀。

    (2)同学乙认为甲的结论不科学,锥形瓶内压强变大还可能是{#blank#}2{#/blank#},提出改进措施{#blank#}3{#/blank#}。改进后,再次实验,证明甲、乙的猜想均正确,请在图2绘制出改进后的曲线{#blank#}4{#/blank#}。

    (3)同学丙认为甲、乙的实验不具代表性,建议用不同浓度的酸进行实验。在改进后的装置中分别用的硫酸实验,测定压强随时间变化情况,结果如图3.同学丙得出:酸性较弱时,铁会发生吸氧腐蚀,其依据是{#blank#}5{#/blank#}。

    (4)对于图3中时,铁是否发生了腐蚀?同学们意见不统一,经讨论,他们把压强传感器换成氧气传感器,得出不同pH时装置中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4。

    结合实验分析:时,压强几乎不随时间改变是因为{#blank#}6{#/blank#}。

    综上,小组同学得出结论:教材表述科学严谨。

    Ⅱ.拓展研究:

    (5)侯保荣院士专门研究海洋钢架结构桥海洋大气层梁腐蚀,他发现腐蚀最严重的是浪花飞溅区浪花飞溅区(海洋环境分区如图5),请你解释原因{#blank#}7{#/blank#}。

    (6)科学家还发现在浓度很小的海底也有厌氧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SRB)对海洋钢制部件的腐蚀,其原理如图6,已知溶液中的完全转化为FeS,请写出该铁合金腐蚀的总反应{#blank#}8{#/blank#}(离子方程式)。

    (7)请列举出生产生活中金属制品的防腐措施{#blank#}9{#/blank#}(任写一点即可)。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