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2月诊断性测试试卷

1960年代,英国两次申请加入欧共体,都鉴于英国未放弃追随美国的立场而遭到法国拒绝。直至英国最终同意放弃英美特殊关系、英联邦的“帝国特惠制”和英镑的储备货币地位,才于1973年正式成为欧共体成员国。据此可知(    )
A、  西欧要求自主诉求提升 B、英法之间矛盾根本解决 C、英国不再追随美国政策 D、美元开始取代英镑地位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的影响,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因为这里的帝国机构太封闭、太受约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此时期(民国初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发展,就其基本的动力而言,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局势的推动,又有内部的因素——受到中国社会本身的推动。当大部分列强忙于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企业家承担起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责任,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需要是在进口工业品刺激下产生,并得到满足的。于是,在进口产品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一种“替代型”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中,住在城市的居民统称为市民,用来同贵族、骑士、教士、农奴区分。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活: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庄园自产的物品较少,封建主把家族成员迁到城市中,在城市里购买丝绸、棉布衣服,香料和调味料。由于生活支出越来越大,封建主除了加紧压榨农奴,还经营工商业或金融业。封建主家庭同城市中的富裕市民联姻的也越来越多。一部分贵族富了,成为城市的上层社会的一员。一部分坚持老一套经营管理方式的贵族穷了,甚至在城市大街边上讨饭为生。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明显地感到:只有通过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才能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使产权与贸易安全得到保护。

材料二 西欧各国工业化开始以后,城市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农民就业时遇到一个难题:他们从未接近过机器设备,看不懂图纸。他们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才能上岗,否则只能充当搬运工、采矿工、杂工、粗工等。此外,城市中的生活费用高,租房不易,棚户区、贫民窟便成了他们栖身之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厉以宁《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