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试卷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日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分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给批评起名画家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中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曲线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有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凉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还能向谁去诉苦?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跟头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____________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有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安、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颜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投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教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无凝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低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一次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成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阅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选自2017年10月09日《人民日报》)

  阅读回答问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

①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 

②其实,我对于胡文阁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听他讲了一件往事。 

③上世纪 80年代,他还不到二十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高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要苦练的功夫。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千。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副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副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④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也是值得的。但关键问题是,那时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补上。 

⑤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会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的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无情的时间,对于母亲,已经没有了下个月,也没有给胡文阁这个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 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了许多之前没想明白没看透的。晚上,伴着残灯,他…… 

⑥三十多年过去了,水袖依然是胡文阁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枚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⑦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事业也好,爱情也好,婚姻也好,小孩也好……摩肩接踵,次第而来,件件都自觉不自觉地觉得比父母重要。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则是伸手大把大把接着就是了,是那么轻而易举。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枚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刺绣出新美的图画。 

⑧面对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和胡文阁一般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八十,腿脚不利落,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的月季花!正是数伏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真的,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可以永远陪着我们。 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那样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而心安理得。 

⑨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了他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选自《读者》2016年第24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