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黄州安国寺记

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 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 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 , 无所附丽 , 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②罪垢:指罪孽。③染污:烦恼。④翛(xiōo)然:超脱的样子。⑤附丽:附着,依附。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 , 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元祐元年,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请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 

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 , 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 

二十日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山北诸山,伏如聚蚁。匡湖洋洋山麓,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歧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 

复南三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徐霞客游记》节选 

【注释】①屼(wù)立,高耸秃立。②飞舄(xì),指神仙来去。舄,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③贝叶:即贝多树叶。形如棕榈,产于印度,云南西双版纳也有。其叶可当纸,佛教徒常用以写经,故亦称佛经为“贝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