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把炒豆

①李长江扛着猎枪,累得筋疲力尽,老狼把他引进迷宫一样的荒山已经五天五夜了。打猎几十年,他还从未走过这么远。狡猾的狼似乎在和他比智慧,比耐力。五天前,这头老狼冲进李长江家里,咬死了他的耕牛。就在那一晚,李长江扛着枪进了山。李长江是个血性汉子,他发誓要射杀这条狼。狼在前,他在后,他看得到狼的踪迹,狼似乎也明晰他的位置。现在对他不利的是,早晨他就把身上带的干粮吃完了。他倒下,会成为狼的口粮;而狼倒下,就是他的口粮——谁坚持到最后谁是赢家。

②天快黑了,李长江所有的力气都要耗尽。狼在夜里视力颇好,对猎人未必是好事。李长江爬到一棵树上,四下里观望,他突然发现在一处山坡上有一间窝棚,这不禁让他大喜过望——这是猎人为自己准备的落脚之处,一定会有食物。荒山深处能有这样一个窝棚,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李长江拖着疲惫的身体朝着窝棚走。为了防止野兽袭击窝棚,猎人通常会在窝棚四周挖陷阱,里面插上尖利的树桩。陷阱上面有标志,有经验的猎人都会看得出,绕过去。

③窝棚很小,十分简陋,除了一盏没有油的马灯和一张摇摇欲坠的床之外,什么都没有。饿得两眼发花的李长江点了根火把四下里照,墙是石块垒的,壁顶上吊着一个布包。李长江赶紧拿下布包解开,他的心都要跳出来——居然是一捧炒黄豆!豆子已经不新鲜,但散发着浓烈的香味,足以充饥。李长江用手捧着,狼吞虎咽地吃了两口,然后慢慢坐下来,一点点地嚼。他的牛皮袋子里还有点儿水,喝一口水,嚼两粒黄豆,他觉得这简直是天下最美的食物。豆子吃了一半,李长江就把布包放下了。这是猎人留在这里以防万一的,他也不能独吞,如果再有猎人像他一样,这可是他的救命粮。李长江想着,又捏起一粒黄豆放进嘴巴,把其余的包起来,拴到吊钩上。天亮之后,他也许可以想办法弄点儿吃的,也许会射杀那条狼。李长江的肚子空着大半,但他没再动那黄豆。

④天一亮,李长江就起来了。他掸掸身上的土,又喝了两口水,硬着心不去看那半包黄豆。他扛着枪走出窝棚,再没有回头。

⑤那头老狼的确狡猾无比,它把李长江也看作了自己的猎物,打定主意和他耗下去。李长江在荒山里又兜了一天一夜,见到狼的影子,放过两枪,却没打中。整整一天,李长江只吃了几只山蘑菇。如果再不能射杀狼,他恐怕连命都要丢到这儿。

⑥夜色低沉,李长江几乎虚脱,他似乎听到了狼的喘息。狼在觑视他,在等着他倒下。要是现在能吃一把黄豆,他一定有力气拖死那条狼。但一天一夜,他和狼在兜迷宫,哪里去找那窝棚?

⑦李长江点了火把,心存侥幸,强打精神辨别方向,然后顺着一条山路走。走了大半夜,凭着本能,他终于找到了窝棚。黄豆还用布包着,李长江的心都要颤抖。这是他为别人留下的,想不到却救了自己。他一粒一粒地嚼着黄豆,半天才咽下一口。他仍旧只吃掉一半,另一半留了下来,吊到壁顶上。

⑧李长江太累了,躺在吱吱作响的床上没一会儿就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他忽然听到狼的嗥叫,那声音刺人的耳膜,一声又一声,无比凄厉,似乎就在耳边。他冷不丁坐起来,拿起枪,到外面察看。

⑨窝棚外的陷阱里,老狼被插在三根尖利的木桩上,挣扎了几下,死了。李长江剥了狼皮,割下狼肉烤成肉干。他把肉干分成若干小块,用干草裹起来,吊到石壁上。风急少雨的荒山,这肉会被风干,存上七八个月都不成问题。

⑩李长江裹着狼皮回到家。从此,他常对人说的一句话是:想着别人,等于救自己。

(1)、请根据表格,概括本小说的行文思路。

时间地点

情节

主要内容

五天前

开端

狼咬死了耕牛,李长江发誓射杀狼。

荒山窝棚

发展

荒山窝棚

高潮

(2)、请结合文本,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豆子已经不新鲜,但散发着浓烈的香味,足以充饥。

②他掸掸身上的土,又喝了两口水,硬着心不去看那半包黄豆。

(3)、请结合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处李长江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50字以上)

黄豆还用布包着,李长江的心都要颤抖。

(4)、请结合文本,概括李长江的形象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十一支康乃馨
       记得那个母亲节,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也是我们留在澳洲的最后一年。我和弟弟一直想送妈妈一打康乃馨。我们整整一个月没光顾游戏机室,终于有了小小一笔钱。
       下午,当我和弟弟兴冲冲地打算去买礼物时,却发现了一桩糟糕的事情,我把攒的那笔钱给丢了。“我记得是放在上衣口袋里的。”我惊慌失措地说,弟弟已经快要哭出来了。
        我们俩翻遍了上衣口袋,都不见那钱的影子——在我们的计划中,那钱够买一打包装精美的康乃馨和一大块巧克力。所有的希望都断绝之后,我们决定马上上附近的花店去打临时工,在节日里,花店是最需要一些送花的小工的。
        休斯太太的花店,就在学校边上。她是两个女儿的母亲。我和弟弟都相信她会给我们一些帮助的。
        老板娘正在忙着招呼顾客。在她身后,全是新鲜的康乃馨,小小的店铺弥漫着一种馨香。
         “买花吗?”漂亮的老板娘看见了我们。“素色的康乃馨,送给你们的妈妈。”
         “是的,噢——不,我们是想找一份工做,您这儿还缺人手吗?——我们打算用自己挣的钱给妈妈买一份礼物呢。”
         “好孩子,你们等一等,就会有活儿干的——哦,瞧——”老板娘从一位先生手中接过扎好的一束花,打上蝴蝶结,附上地址交给我们;接着又有人电   话来订花。不一会儿,我和弟弟都有了满满一筐子待送的鲜花;我们把筐子挂在自行车前,骑着车出发了。
         “能不能向收到鲜花的母亲们要一支?”当我们看到我们的第一位主顾收到我们送去的鲜花后幸福快乐的样子时,我突然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这个办法一定行,谁不愿意将幸福与人分享呢?况且我们可以不要小费。”弟弟也说。于是第二位主顾收下鲜花后,我鼓足了勇气说道:“是真的,太太,你要相信我们,我们就要离开澳大利亚,爸爸带我们回到中国,可是妈妈有事没法走,这是我们跟妈妈在这里过的最后一个母亲节——你知道我们多想送妈妈一束康乃馨,叫妈妈开心。”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我自己也奇怪,等到这位好心的太太出人意料又如我所愿地递给我一支漂亮的康乃馨时,我红着脸竟不知道该怎样表示感谢。
三个钟头内我们跑了大半个堪伯宁,累得气喘吁吁,却异常兴奋。因为每一位接受礼物的母亲,在听我们的解释之后,都乐意只留下十一支康乃馨,而让我们选取一朵最漂亮的。
        桑费尔德区,格林伍治街,72号……我按着地址按响了门铃。这是最后一位主顾。
        开门的是位老太太,披着针织的披肩。一见到我手中的花,就先笑了。
        “谢谢!”她接过花,深深地闻了一下,带点骄傲地告诉我们:“我儿子再忙也记得今天这个日子的,我已经有二十七张烫金的收据了。”说着就掏出小费。
        “不。”我说,“我只希望你能允许我在这束康乃馨中挑一朵。我只要一朵,可以吗?”
       “噢,当然,如果你需要的话。”老太太显得很惊讶,“可是,你要它做什么呢?”
        “送给妈妈。”并说我们已经有十支了,就要实现我们的计划了。
        老太太听完我叙述,就从花束中挑出一朵最漂亮的,交给我说:“多好的孩子,快回去吧。我祝福你们的妈妈。”
        近傍晚了,我们快乐地回到家,送给妈妈的,也是十一支康乃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的极昼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题,让你选择:南极考察人员在南极生存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冰川、寒冷?还是食物、极昼?

       相信很少有人选择极昼。毕竟在大家的意识里,在南极,皑皑的冰川、极度的寒冷和急缺的食物一定是考察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事实上,南极考察人员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这些,而是那里的极昼。

       所谓极昼,就是太阳终日都出现在地平线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般只会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当南极出现极昼时,北极就是极夜,反之一样。

       一位南极科考专家说,在南极,每当出现极昼时,没有了黑暗,也就没有了日期,工作人员连续几十天都生活在金灿灿的阳光下,人的生物钟一下子就彻底紊乱了。你困顿,你疲倦,但除了昏迷,你怎么也睡不着。因为人们都习惯了在夜晚的黑暗中睡觉,一旦失去了黑暗,那四周皑皑白雪和灿烂阳光交织折射出的亮度让人很难闭上眼睛,即便你能睡着几分钟,也犹如在煎熬。因此在南极,遭受雪崩和意外伤害的人数,远没有被极昼造成伤害的人员多。极昼让人筋疲力尽,让人精神焦虑,让人神经系统紊乱,让人在整个南极大陆无处藏身,焦虑,烦躁,让人疯狂。

       为了度过极昼期,考察人员做过很多尝试,包括加厚帐篷,增强帐篷内的阴暗度,甚至实验过在冰川和积雪下穴居等,但结果都不理想。凡是到过南极经历过极昼的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见到夜色,见到黑暗,这是他们生命的渴求。

       渴求黑暗,黑暗成了生命的急需。如果没去过南极,是怎么样也体会不到的,这说来也匪夷所思。但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经历过极昼现象,有时苦难像皑皑白雪一样直刺你的眼,有时幸福又像灿灿阳光一样紧逼你的心内。所以对待人生中的那些坎坷、磨难,抑或好运、甜蜜都应该坦然处之,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昼夜,缺一不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的学期,刘老师到一个班当班主任。她发现班上有一个奇怪的男生,每天中午放学后,别的学生一窝蜂似的涌出教室,只有他,坐在教室里,拿出书本来看,或者拿出作业来做。他的名字叫张晓军。

       一天中午,刘老师走进了教室,她对张晓军说:“张晓军,放学了,快回家吃饭吧!”张晓军说:“老师,我知道,我想等会儿再回家!”刘老师问道:“你不饿吗?”张晓军说:“饿!”刘老师说:“那就快回家吧!”张晓军说:“我等会儿就回家!”说完,张晓军又埋头做作业。

       这是一个固执的孩子,刘老师想,他肯定是想把成绩赶上去,便忍不住对张晓军说:“饿着肚子可是学不好的,你回去吃饭吧,吃了饭到学校找我,我可以帮你补习功课!”

       张晓军说:“老师,您误会了。其实,我迟些回家,并不是为了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刘老师睁大眼睛:“那你是为了什么啊?”

       张晓军告诉刘老师,他的父亲早年去世了,母亲为了供他和妹妹读书,便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妹妹。每天早上,他和妹妹一早就起床做好饭菜,中午回家热一下就可以吃。由于饭量大,他担心自己吃多了,妹妹就吃不饱,便迟些回家。这样,妹妹就可以先吃饭,剩下的,就全是他的,他就可以放开肚皮吃。

       原来是这样。刘老师问张晓军为何不多做些饭菜,张晓军说他们每个月的钱只有那么多,要是多做些,钱就不够花。他不忍心告诉母亲家里的情况。他说要是让母亲多寄钱回家,母亲就会起早贪黑地干活,会很辛苦。张晓军说他少吃一点没什么,不能苦了母亲,饿了妹妹。

刘老师默默地听著,湿了眼睛。①她掏出钱包,拿出一百元钱,递给张晓军。张晓军连连后退,说:“老师,我不能要您的钱!您放心,我的问题我能解决。现在,我每天都在悄悄地捡废品,我能挣钱,很快就能吃饱饭了。”

       刘老师知道,这是一个要强的孩子。她只好作罢,收起了钱。

       以后的每个中午,刘老师依然发现张晓军迟迟不回家。每次看到教室里埋头学习的这个孩子,刘老师就叹息不已。

       下一学期,刘老师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这个班级,当了另一个班的班主任。让刘老师没想到的是,在新的这个班,她又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女生。这个女生每天中午放学铃声一响,她还没走出教室,女生就第一个冲出了教室。女生的脚步匆匆忙忙,似乎有什么急事。有时候踉踉跑抢,几欲跌倒,让人好不担心。

       一天两天有急事没什么,可是总是有急事,那就不正常了。有一天中午,刘老师在放学之前点了女生的名,让她放学后留下来。没想到,女生竟然站了起来,说:“老师,放学我不留下来,行吗?”刘老师说:“不行,我有事找你!”女生说:“老师,等我下午来上学的时候,我到办公室找你,行吗?”看着女生乞求的目光,刘老师点头答应了。

       下课铃声一响,女生又是第一个冲出了教室,她的脚步依然是那样匆匆忙忙,依然是那样跟踉跑跄。

       下午,女生走进了刘老师的办公室,她说:“老师,我来了。您找我有什么事?”刘老师问她:“为什么每天中午放学后你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女生说:“我急着回家……”刘老师说:“急着回家?肚子再饿,也用不着急那一会儿。你跑那么快,很危险的,你知不知道?”

       女生说:“老师,对不起,让您担心了。”刘老师让女生以后放学别急着回家,可女生却说不行,刘老师问她为什么,女生说:“为了我哥!”

       女生告诉刘老师,她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供她和哥哥读书,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哥哥。每天早上,她和哥哥一早就起床做好饭菜,中午回家热一下就可以吃。哥哥饭量大,她担心哥哥吃不饱,便先到家吃饭,这样,剩下的,就全归哥哥,他就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了。

       刘老师想起了什么,她突然想到女生的名字叫张晓燕,不用说,她就是张晓军的妹妹。刘老师问张晓燕:“这么说,你为了让你哥吃饱饭,从来就没有吃饱过?张晓燕连连摇头,她说:“不,我吃饱了,吃饱了!”刘老师知道,张晓燕没有说实话。刘老师掏钱给张晓燕,却被拒绝了。张晓燕说她在悄悄捡废品,等她挣到钱,她就可以买很多米和菜,就可以和哥哥一起回家吃饭了。

       后来的日子里,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刘老师看到张晓燕第一个冲出教室,她就禁不住双眼潮湿。②她知道,那匆匆忙忙、踉踉跄跄的脚步里,跑出的是爱的直线。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2期  作者:李代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和他的花圃

亦夫

    父亲是个中学教师,而母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穿着古板的制服,推着他那辆擦得锃亮如新的旧自行车,在灰头土脸的乡亲们的问候声中,神情威严地穿过两排泥屋夹成的乡街。

    父亲的古板和威严确立他在家中至尊地位的同时,也使我们和他变得疏远。那时,我们弟兄三人最惧怕的就是学校的假期。休假在家的父亲使小院中的一切活动充满秩序,而这种秩序时刻令人感到窒息。

    父亲结束了他三十余年教龄回到乡村的时候,我们都已在遥远的城市中安家立业。空荡荡的小院中只剩下了年迈的母亲和分给她的一亩薄田。而父亲带回来的,也只有几箱旧书和一床用了多年的铺盖。

    少年的记忆使我们对卸下重任的父亲充满信心,我们相信他足以将退休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足以在乡村中维持以往的尊严。但事实很快证明,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推测。

    那一年我出差之后回老家休假,父亲忧心忡忡地说:“咱家那亩地恰在瓜区,四周皆瓜,咱们要是种庄稼会显得很不合群。”我劝他不要想得太多,但父亲却在尝试与人换地未果后,毅然决定自己也要栽种西瓜。随后父亲上集市选种、买书学习,忙碌了一番,地里的瓜秧果然也出了苗。待我走时,田里的瓜蔓已铺满一片,头茬瓜长得已有拳头大小。临行前两三天,父亲说:“咱今日去搭瓜庵吧,你走后我就住在地里。”我大惑不解,待瓜熟防贼尚要一个多月,何必自找罪受。但后来猜测父亲作为教书人,或许喜欢那种归隐的情调,便顺从了他的做法。

    后来的事是母亲告诉我们的。那年父亲的瓜秧比谁家的都茂盛,但瓜熟时节却没能收获一个熟瓜。父亲在孤零零的棚庵里苦守的所得,只是一堆后来被人割去沤肥的秧蔓。尽管父亲有不菲的退休金,尽管乡邻们对此事的谈笑充满善意,但这件事仍极大地刺伤了父亲。

    那段日子父亲变得孩子般孤独与忧伤,这种忧伤使我们在感到可笑与不可理喻的同时,也对父亲有了真正的理解。

    在规劝和央告了多少次后,父亲和母亲终于同意以自食其力者的身份,去哥所在城市的加工厂里做看门人了。

    看门人的职责是父亲自己定的,其中包括毫无必要的“绿化环境、每日早晚清扫院子两遍、工作时间严禁与亲友谈话”之类的条款,这使得身为企业主的哥哭笑不得。在父亲几次认真的书面报告之后,哥在并不宽敞的小院中为父亲腾出了一块花圃。父亲在下班后辛勤地劳作其中,这不仅常常使他累得腰酸背痛,也给本来就多病的母亲添了许多需要清洗的衣物。

    北方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终日照射着这座城市楼群间孤零零的小院。父亲晚饭后总是搬把竹椅坐在花圃旁读书。父亲患有眼疾,傍晚的光线暗弱昏黑。但哥没有劝阻父亲,他知道读书只是父亲一个稚气的借口,他所守候的是至今仍埋在泥土里的花籽。

    群花终于如期地开放了。尽管那全然是些随处可见的平常花草,可父亲却特意用哥的手提电话给远在另外城市的我和小弟打来了电话,不厌其烦地描绘每种花的形状和颜色,并兴奋地说他明年将再另辟新圃,栽种蔬菜甚至瓜果。

    我在电话里听见了父亲身旁的哥的笑声。哥的笑声使我胸中涌动着一种久违的亲情,使少年时代的许多无聊的琐事,温暖地闪亮在记忆之中。

    那些对任何人都无足轻重的花草,因为父亲而异常美丽地开放在我们的生活中。

阅读《树神》,完成问题。

①三爷爷受人尊崇,不完全因为年龄。当然,如果论年纪,他是后湾村最大的。后湾村(长寿)的老人不少,都彷徨在84岁的“坎"上;三爷爷九十有二,身体仍然硬朗,他除了缺落几颗牙,面颊稍往里陷外,鹤发童颜,看上去真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

②他的辈分也是最高的。但这都不是他受人敬重的全部理由。三爷爷没学过医,也没访奇方异术,却能治多种疑难杂症,他年轻时有过奇遇,一位化斋的老和尚路过后湾,见他乐善好施,便带他回山庙传拎了一个秘方,专治跌打损伤。

③秘方其实不秘,大家都知道就-味草药,即寄生在樟树枝干上一种类似苔藓的植物,俗名骨碎草,但别人不清楚药引,更不懂推、拽、按、捺等手法。所以方圆几十里,有人伤筋动骨、脱臼骨折,多求于三爷爷。

④三爷爷的正骨方法,比医院动手术打石膏更省事、更实效。也可能因为,三爷爷接诊不收费,这是老和尚交待的,他从未违背。不过,有样东西三爷爷来者不拒,就是挂在堂前密密麻麻的各种锦旗。

⑤也有人事后销声匿迹,三爷爷也不计较。只要患者找上门,三爷爷总是仔细检查,一阵拔拉牵引,再用捣药罐捣烂新鲜的骨碎草,,教在疾处,喂下药引,轻伤者三天痊愈,重伤者十天半月也有明显好转。

⑥诚然,骨碎草也是关键,它生长的地方不同,药效绝然不同。骨碎草只生长在樟树上,樟树大凡也会寄生骨碎草。后湾四周有成片成片的樟树,唯村口一棵大樟树上的骨碎草最神效。

⑦这是一棵古樟,树龄逾千年,主干需四人合抱,虬枝曲而舒展,叶绿茂密,覆益面积几近两亩,气势磅礴雄伟。正因为该树古老苍劲,村民历来都信奉它为神树,树底下原来还有一座土地庙,供奉“社公”的牌位,有人患重病,或家禽出现瘟疫,就去大树底下献贡品、挂彩幅.烧香放鞭炮,据说每次都会逢凶化吉。

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后湾村距新城区两里地,早列入统筹规划,村外成片的樟树被命名为

森林公园,土地庙迁走了,古樟底下砌了一个偌大的花台,周围铺满了草坪,已然是一个特色景点。

⑨后湾村热闹了,休闲的市民,墓名而来的游客,每天络绎不绝、这里霉售业也应运而生,古樟旁边搭起了一排小屋,经营各种小吃和纪念品,生意火爆。

⑩其中有家古玩店兼营骨碎草,20元钱一小包,现采现卖,供不应求。店门口竖起一块醒目的招牌:灵丹妙药有备无患!

⑪村里人告诉三爷爷。他一惊小步跑过去对着树上的人作接。一边说“快下来,快下来不要糟蹋了这些东西!

⑫商家并不理睬他。三爷爷也无法,那毕竟是人家的一条财路。

⑬三爷爷到底年纪大了,很少离开家门,即有一日,老城区一位老太太在家裨裂了盆骨,动弹不得、因她患有高血压,医院不敢贸然动手水,儿女就把她抬到了后湾。三爷爷诊视了一下老太太的伤情,觉得不难应什,他从里屋拿出蒙了一层灰尘的捣药罐,让人撤把梯子去村口的古樟底下。架设梯子前,三爷爷习惯亲自焚香礼拜,仪式虽然简单,那是对树神的敬畏。

⑭古樟依然巍峨,只是树于光滑如镜,看不见一棵骨碎草,三爷爷望树兴叹,无可奈何地掏出几粒丹丸,交给老太太的儿女子上,说:回去用米酒熬水送服,赶紧送你们娘去大医院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