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中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种心理冷漠化的现象。不少中学生感叹“情感失落”——“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最短暂;回到家,手机最亲切。”“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低头玩手机。”“网上聊天好惬意,身旁难得一知己”诸如此类的校园民谣,如今正在学生中间流行着。

材料二:首都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 33%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其中,学生族和上班族是对手机最依赖的人群。

(1)、

用一句话写出你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探究结果。

(2)、观察下面图片,再结合你的生活,请说说做“低头族”的不良后果。请写出三个不良后果。

(3)、王刚同学在办“不做低头族”的主题黑板报,他想写一段话与全班同学共勉,请你仿照示例,帮他将文稿补充完整。

不做低头族,抬起你的头,你就能看到天空是那么的蔚蓝;

不做低头族,抬起你的头,你就能听到

不做低头族,抬起你的头,你就能感受到

举一反三
研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包括家庭废弃食物在内,日本每年要浪费大约1000万吨的食品。以往,这么多被浪费的食品都当作垃圾白白扔掉。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制定了《食品再生法》。
    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但家电普及率和更新换代率极高。以前,人们经常把破旧家电乱扔在街边,针对这种情况,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规定废弃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必须由生产厂家负责回收,用户向厂家支付少量费用。这一法律集中体现了“3R原则”,即减少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经过一年时间,“3R原则”在日本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很少有人随地丢弃大件垃圾,街道更加整洁,废旧家电也物尽其用。
    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冬至节历史悠久。周代以十一月为正,已有祭神仪式。秦代沿其制,也以冬至为岁首,这就是把冬至视为“过年”“过小年”的历史原因。南北朝时,民间有拜父母之礼,吃赤豆粥以辟邪之俗。唐宋时,冬至与岁首并重。明清仍承冬至过节习俗,节日期间,有祭天、祭祖、送寒衣、宴饮、腌制鱼肉等习俗。

    冬至节,节日饮食有鲜明的冬令特点。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该多吃有营养的食品,饺子、馄饨是冬令佳品。朝鲜族在冬至日必须吃冬至粥。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前数日,阖家老幼,将糯米粉制成银锭、银圆、荸荠等形。初作时,必先搓小丸,俗称搓丸。冬至早晨,将所制糯米食品,用红糖拌匀,祀神祭祖之后,合家分食。”(选自《中华全国风俗志》)北方地区喜欢在冬至前后腌制酸菜,南方地区在冬至后腌鱼腌肉。

【材料二】

    腊八节,又名成道节。中国远古时期,“腊”本是一种祭礼,自从佛教传入后,腊八节才确立了节日具体时间,加入了吃腊八粥的内容。据传,释迦牟尼苦修时,曾饿倒于地,幸得一位牧羊女以大米奶粥喂食,才免于饿死。后于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佛门弟子为纪念此事,在腊八这天作佛会,熬粥供佛或施粥贫者;民间也做腊八粥,或阖家聚食,或祀先供佛,或分赠亲友。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扬枝洒浴。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清嘉录》卷十二:“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腊八粥的用料各地有异,但多选用大米、糯米、菱角米、栗子、红豆、红枣、核桃仁、松子等混合制作而成。

【材料三】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年夜饭。年夜饭讲究全家团聚。为此,外出的人纷纷回家过年,没有回来的人,也要给他留一个座位,摆上碗筷,象征他也回家团聚了。吃年夜饭的时间多选择在夜间,取一家团聚不被打扰之意。年夜饭席中一定有酒有鱼,取喜庆吉祥、年年有余之意。人们吃年夜饭不仅要吃饱,还要喝足,即使是平日不许沾酒的小孩,此时也可品尝酒水。中原及北方广大地区还要在除夕吃饺子,在包饺子时,要往其中置钱、糖、枣等,祈求好运。正月初一客人来拜年,主妇先敬茶一杯。清代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云:“殷勤留坐端元宝,九碟寒肴一暖锅。”注云:“正月饮茶饮酒用元宝杯,谓之端元宝。”元宝杯绘有元宝或钱币图形,以示吉祥发财之意。后来用元宝茶,一般取红枣沿腰切口,四周嵌入瓜仁,冲白糖开水。春节期间待客以元宝茶的风俗也相当普遍,如民国四年刊《汉口小志》:“拜年客来,多留吃元宝茶,或摆果盒以待。”果盒中装有年糕、蜜枣、糖莲子、柿饼等,分别寓意年年高升、早生贵子、连生贵子、事事如意。

【材料四】

    元宵节一向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所重视。该日为满月,满月象征团圆、美满。是日,要进行祭天,合家团圆,祈求丰年。《明宫史》记载:“正月初九日后,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很多人以为元宵又称汤圆,其实不然。从地域来看,元宵的叫法主要在北方,汤圆的叫法多在长江流域以南。做元宵,首先需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简而言之,元宵是滚出来的。而汤圆是包出来的,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包进糯米团中。上海的汤圆独具特色,甜汤圆蜜渍香泛,溅齿流甘,甜得不知道什么叫甜了;咸汤圆,肉馅精纯,肥瘦适当,切剁如糜,膏润芳鲜。另有一种鸡肉芥菜的,看似碧玉溶浆,清汤浅摇,袅袅然一种菜根香味暗涌。

阅读《“朋友圈”是什么圈?》,回答小题。

“朋友圈”是什么圈?

    “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朋友圈”中,有同学、家人、亲戚、同事,大家共同组成一个规模不等的圈子。人们喜欢在“朋友圈”上晒晒自己的见闻,分享生活的感悟,吐吐槽,点点赞,跟朋友一起领略千里之外的风光,也可以透过手机屏幕看看异国他乡的美食。对于很多人来说,虽然耗费在朋友圈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却并不厌烦。从这个意义上说,“朋友圈”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红利”。

“朋友圈”成了“阅读包袱”?

    可是,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交工具,朋友圈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圈”。除了亲朋好友,随着工作关系、贸易联络、商业往来的变化,“圈子”里的朋友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杂,信息来源越来越广;从别处转来的内容多,来自身边的内容少……“圈子”大了,有助于开阔眼界,但也给非真实信息提供了“舞台”。最近,随着微信营销的大量出现,朋友圈的内容更加复杂。如今,打开朋友圈,卖衣服、化妆品,海外代购、厂家直销,类似的商业信息频频出现,加上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名人轶事,人们对朋友圈的感受更趋复杂。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令人厌倦的广告、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看朋友圈着实成了一种“阅读包袱”。

朋友圈的“困惑”

    退休在家的王女士是微信朋友圈的拥趸。她虽然年过六旬,但很爱发帖,出于对“朋友”的信任,王女士对朋友圈里信息也是深信不疑。王女士腰椎不好,前不久,根据朋友圈的信息,她购买了一种专治腰椎的中药,2000多元的价格不便宜,但据说疗效很好,“圈”里的不少朋友们都在转,她也就打消了顾虑。可是,药刚刚买到就发现有人在“圈”里说,这疗效纯属夸大其辞,完全是商业宣传。王女士一下子没了主意,她很困惑:“这朋友圈里的信息到底准不准?我到底该不该上朋友圈?”

朋友圈言论谨记别出“圈”

    安徽亳州女子刘某因不满交警对丈夫马某酒驾处理,在微信朋友圈辱骂交警,并诅咒交警“活不过2016年”“那1500块就当给你买花圈买寿衣了”等,事后虽然删除致歉,但仍受到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最终行政拘留未予执行)。近日,亳州市公安局谯城分局通报了这一处理结果。(3月8日《新安晚报》)

    有话要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避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朋友圈”的真实面纱

    “朋友圈”是一个开放的圈。它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甄别真假、冷静理性。现代科技让人们沟通更便利、生活更丰富,但对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工具,既不能过于依赖,更不能沉溺其中,以至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朋友圈”是一个虚拟的圈。在这个“圈”里,认识十几年,感情深如兄弟姐妹的是朋友;只有一面之缘,彼此知之甚少的,也是“朋友”。当这些人统统进入一个“圈子”,你就会发现,此“朋友”非彼朋友。一旦过于依赖这个“圈”,就容易迷失方向。

    归根到底,“朋友圈”只是人们之间一种沟通、联系的新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更新的网络社交工具出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工具,终究只能是工具。对“朋友圈”这样的交际舞台,如果你无法拒绝,无法屏蔽,也无法选择离开,最现实的办法,是淡看这个虚拟的圈子,在纷纭芜杂的信息面前,永远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定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