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物理学界沸腾的引力波

      ①2016年2月12日,全世界的物理学界都沸腾了——百年前已经被预言的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②很多人都听说过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但并不知道它讲了什么。事实上,广义相对论的很多推论是人们的直觉无法理解的。比如这一项——引力的定义。

      ③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解释为时空的弯曲。“时空弯曲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听说之后都是这个反应。它的意思是,我们平时感知的空间貌似是平直的,但真实的情况中,却是像哈哈镜里一样是弯曲的。这种弯曲是物质造成的,质量越大,造成的弯曲就越大。我们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个蹦床,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它是平坦的。但当有质量的物体出现时,比如一个鸡蛋,来游乐场的小孩子,或者是地球这样的庞然大物,它就会变得弯曲。这种弯曲,对于生活在蹦床上的微小生物——人类来说,一是由于我们跟着蹦床一起弯曲了,二是由于这种弯曲太微小,我们完全感觉不到这种弯曲。但如果这个大质量物体发生变化——鸡蛋被吃了,小孩子蹦走了,或者地球爆炸了——蹦床就会开始震动,这种震动就是引力波。当然,跟着一起震动的我们也感觉不到它在震动。

      ④对于不喜欢睡眠被地震打扰的人来说,感受不到宇宙的震动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但物理学家可不这么想,他们急需感觉到震动,来证明本身确实了解宇宙。他们还希望通过对震动的研究,来把宇宙读得更懂。于是,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大和最贵的圆规——迈克尔逊干涉仪,或是LIGO。LIGO的原理是什么?假设我们有两个短跑运动员,他们在任何情况下跑步速度都一样,那么,如果跑道因为引力波扰动,长度发生了变化——就像蹦床表面会因受力,在一个方向上拉伸一样,他们从LIGO的两条腿上跑回来的时间就会发生些微的差异。由此,我们就知道,空间确实在震动。然而,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⑤第一,震动太小了,也许4000米只会发生0.000000000000000001米的变化。虽然圆规腿已经这么长了,这也只是勉强能让我们感觉到两侧“运动员”,也就是激光回来的差异。

      ⑥第二,我们不能让诸如跺脚、打喷嚏或是地震影响我们的观测,所以要用各种设备让两条腿稳定。同时,我们还要在很远的地方再建一个探测器,如果两个都震了,我们就知道这不是科研人员在绝望情况下掀桌子引起的。

      ⑦物理学家在地球上建了一大堆探测器,这次探测成功的LIGO在美洲东西海岸各有一个探测基地。

      ⑧对于大众来说,或许会怀疑花费巨额美元去探索引力波有何意义。但对疯狂的物理学家来说,他们会觉得,这不但值回票价,而且就像免费的一样便宜。爱因斯坦当然会高兴听到这个消息,因为这证明了他不像普通人类的脑袋瓜又对了,对物理学家来说,这轻轻的一震,比《美人鱼》、《星球大战》乃至人类史上所有的电影加起来都好看,因为它蕴含的剧情,是宇宙诞生的画面。

      ⑨我们从小都被告知一个最著名的猜想——宇宙是在一场爆炸中诞生的。这意味着,在时空的开始时,这个大蹦床有一次最剧烈的震动。引力波就能让我们还原这个震动——它是否存在,有多大规模,诸如此类。

      ⑩除此之外,引力波还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看不到的宇宙空间在发生什么。据科学家说,这次的引力波就是我们看不到的超级远的距离上,我们看不到的超级大的黑洞的变化引起的。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2月12日全世界的物理学界都沸腾的原因是,百年前已被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B、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时空的弯曲,一是由于我们跟着宇宙一起弯曲,二是弯曲太微小,我们完全感觉不到。 C、物理学家们很喜欢地震,因为他们急需感觉到震动,来证明自己确实了解宇宙。 D、引力波能让我们还原宇宙大爆炸产生的震动,还能让我们知道宇宙空间在发生什么。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用“哈哈镜”、“蹦床”、“鸡蛋”、“来游乐场的小孩子”等语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引力波。 B、第⑤段划线词“勉强”强调了LIGO很难明显探测到震动速度的差异,因为时空震动太微小了。 C、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如“我们就知道这不是科研人员在绝望的情况下掀桌子引起的”一句,既说明了排除干扰探测到引力波的可能性,又令人忍俊不禁,情趣盎然。 D、第⑧段引用电影《美人鱼》《星球大战》是为了说明这些电影中真实记录了宇宙诞生的画面。
(3)、根据文意,概括说明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引力波的知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新年话惜时
      ①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所以,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②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年少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能用来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的“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三分之一总是有的。七扣八扣,时间已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培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被处宫刑又坐过大牢,但他却以不舍昼夜的精神完成了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的态度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的时候,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③有些人虚掷光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他们以为,94岁的罗素①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一切都不晚,一切都来得及。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②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
      ④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⑤岁月流淌,年齿③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挤出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下文中的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
       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③[年齿]年纪。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课

    ①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来上最后一课吧!”

    ②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③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④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⑤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⑥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⑦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⑧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⑨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唯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里的年味

    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同样是过年,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然后到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26年了,在城市的时间早已经超过乡村了。但是,每当年临近了,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

    在城市生活20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第一个年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次年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次,我就再也不愿意过城市里的年了。就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朋友们互相打个电话问候,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

    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单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了

    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好看。

    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须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我们村这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风景。到了每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

    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年的日子了。

君子的志向是远大的,小语在阅读书籍后,整理出以下素材,请帮他补充完整。

远去的风帆

                        ——送别袁鹰老师

冯文超

①99岁的袁鹰老师辞世了,生前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同时他也是一位著作丰富、驰名文坛的老作家。我是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却也有着和他交往的一段往事,回忆起来,深感他为人谦和、没有名人的架子、热情扶助文学青年的高尚品格,不禁泪水盈眶,感叹不已。

②大约是20 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因工作的关系,走访了柯柯地区,这块昔日荒凉的青藏高原腹地,被铁路职工勤劳的双手建成了一块有着鲜花盛开、欢声笑语的地方。各单位还仿造苏州园林修建了扎根亭等景观,一路采访,我被这种开拓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所感动,连夜写出散文《青藏高原深处》,回来修改一遍,斗胆寄给《人民日报》“大地”文学副刊。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在副刊头条赫然登出,我无法形容当时拿着报纸的欢乐心情,过了一段时间,同事告诉我,说电台也配乐广播了。其实这篇作品只是纪实性强,艺术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直到几年后,我才知道,是袁鹰老师从众多来稿中发现了我的稿子,认为很有内容,发表了它,我感动得喃喃自语:大地,你容纳了我这一株小草啊!

③事隔多年,我在公司编内部文学杂志,斗胆向袁鹰老师约稿,想着这位文坛大家会看得上我们这个小小的内部刊物吗?谁知他很快寄来散文《情系天路》,大气老到的文笔,表达了自己对青藏铁路建成的喜悦之情。我们刊物有稿费,但很少,我请示领导,希望破例给这位支持我们的老作家的稿费高一点,领导也同意。我告知袁鹰老师时,他立即回信表示不同意:“文超同志,能为青藏天路和你们企业文艺刊物尽点绵力,我感到荣幸。如发表小文,请按规定发稿酬,不要特殊。”

④这使我对他更加尊重。

⑤事后多年,我出差京城,终于见到了袁鹰老师,他已经退休,住在《人民日报》家属院的一栋小楼里。

⑥他和蔼可亲,没一点架子。去之前,我觉得应该给这位文学前辈带点纪念品,选来选去,就带了一本《青藏铁路纪念册》,他欢喜地翻阅着,说起几十年前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看老戏曲家田汉编剧的《文成公主》,有一处细节非常动人。谁能想象,在文成公主入藏的长途上,在雪域之间,会出现一条石破天惊如巨龙般的青藏铁路?那一天,我们一起感叹着国力的强盛,以及天路建设者的钢铁意志和英雄气概。袁老师说:“我年纪大了,要不我真想去一次青藏,看看青藏铁路,坐一坐天路的火车。”

⑦分别时,我们照相合影。

⑧后来我出版散文集《天路小景》,想请袁老师作序,有些惴惴然,觉得他是大家,又年事已高,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让我把书稿寄给他。对这个书名,我有些踌躇,因为里边还有一些写东北故乡的篇章,请教袁老师,他说可以用这个名字,因为绝大部分是写天路的。其中有一篇在《中国铁路文学》发表时,编辑陈志雄是我的朋友,他把标题给改了,我觉得不妥,认为改后的太通俗。在打给袁老师的电话里对志雄表示了不满,并请教袁老师,他说改得好。我仔细思索,觉得是增色了。后来,我对志雄表示了歉意。

⑨袁老师在序言里对我这些幼稚作品进行鼓励:冯文超的散文特点是平实质朴,不用华丽辞藻,摒弃装腔作势,而是轻描淡写,纯净自然,用真实情感打动读者,每篇文字,都在一两千字之间,最适合报纸副刊和电台播送……

⑩这使我深受鼓舞,觉得以后要再努力。后来,袁老师寄给我他的新作《江山风雨》,扉页写着请我指正的话,这使我汗颜,感受到他热情、平易、谦虚的品格。其实,袁老师不光是创作上,在别的方面也关心我,知道我为大学毕业的女儿找工作而发愁,他还找人推荐,虽然最终没能办成,但我心里一直感念。

⑪在袁老师年老卧床期间,我多次打电话给他,让他保重,他对此表达感谢并让我保重。如今他远行了,文坛会铭记他,我也深深怀念他--一位名满文坛的著名老作家,一位好编辑、好老师,一位忠厚热情的前辈长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