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线上教学检测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⑪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⑫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⑬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第①、②自然段在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
(2)、第⑦、⑧自然段概括叙述了闻一多起草政治传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下面一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4)、下列关于原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闻一多先生言行统一的美德。 B、“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C、“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句中“这个方面”指“作为学者的方面”。 D、选段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流泪的二十六个字母
       ①前段时间,我负责一个工厂的项目,离家不远。
       ②项目完成,回到家,本以为可以放松放松,母亲却执意要我叫她26个拼音字母。我瞪大眼睛看着她:“妈,你那么一大把年纪了,怎么还学这个?”母亲笑着说:“儿呀,我就是想学学,不愿做一辈子文盲。”
       ③母亲的执着,让我不好意思拒绝。于是,我打印了一份拼音表。我不敢想象,从未上过学的母亲,看着陌生的26个拼音字母是什么感受——这不是田地里的26棵大白菜啊。看着母亲焦急的神情,我安慰道:“妈妈,没事的,这个很快就能学会。”
       ④我一遍又一遍地教母亲,几个小时下来,她只认得一小半,更谈不上从头到尾默写了。母亲不急,却把我弄急了:“妈,别学了,这样会累着你的。”母亲边读边写:“不累,不累,就是我脑子笨……”
       ⑤晚饭过后,我板着脸对母亲说:“妈,不要再学什么拼音字母了,你在家过得不是挺好的吗,何必去遭那份罪……”没等我说完,母亲直直的看着我,不语,眼角突然有了泪水:“我笨,我笨,我真笨。”母亲转身会回了卧室。
       ⑥一连几天,我没怎么理母亲,任由她瞎折腾。正当我暗自庆幸母亲放弃的时候,她却抱着一本厚厚的带有拼音字母的书,忐忑地站在我面前:“儿啊,这个地方我几天都没弄懂,你帮我念念。”
       ⑦“不会,我不会!”我突然发脾气地朝她吼。
       ⑧母亲木木地站在原地,一言不发。
       ⑨看着母亲苍老的容颜,看着那双皱巴巴的手,看着那粗鄙的村花式的打扮,我内心说不出的厌烦。
       ⑩第二天,有些良心发现的我从网上下载了26个拼音字母的歌曲,母亲吞吞吐吐地说:“今天,还能上课吗?”我点点头。母亲马上从卧室拿出那张有些残破的字母表。
       ⑪一天,两天,三天……母亲学得极其认真,我也不再管她的学习进度,累了就让她看看字母儿歌视频,听听音乐。有几次,我看到母亲对i总是记不清,默写时总会把i漏洞,于是,母亲抓狂地写起了i,一口气写了十几页。
       ⑫母亲怕记不牢,特意叫来几个小朋友,要小朋友跟她一起背诵26个字母。完整背诵后,母亲会给小朋友一点奖励。这一招,还真管用,母亲记得越来越好。
       ⑬假期结束,我将再度回到山东。临别前,父亲高兴地说:“儿啊,你教得真好,你妈已通过县里电子厂面试了,过几天就可以去上班了。”我张大嘴巴,傻傻地看着父亲,母亲一直是家庭主妇呀。
       ⑭“我们老了,没什么事干,你妈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去打份工还能挣两个钱。你们兄弟俩都快结婚了,房子还没着落,我们急呀……”父亲边叹气边说,“上次你妈去厂子面试,说要认得工件上的字母,可她不会啊。这次刚好你回来,她就跟着你学了。”
       ⑮原来,母亲学26个字母是为了两个儿子呀。想到此前种种,我不禁悄然泪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发展不应抛弃老地名

苗向东

    ①在城市建设中,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为此人们呼吁:“要赶紧保护和抢救!”

    ②如北京市旧城区的胡同,在1980年至2003年旧城改造中消失了40%。广州已有三四千个老地名在城市变迁中流失。泰州民俗专家估算,解放以来已有过半老地名从城市地图上消失。近17年来,六朝古都南京有180多个深含历史意义的路、街、巷名被从地图上抹掉。

    ③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血脉”,是城市的重要名片之一。比如北京西四附近,有一条赵登禹路,那是纪念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赵登禹;宣武门内有一条佟麟阁路,也是为了纪念抗日将领佟麟阁。苏州现存不少唐代以前的地名,有些地名根据历史人物命名,比如以官衔、荣誉命名的文丞相弄、周武状元弄;有些以民间故事命名,如以神话命名的铁瓶巷、张果老巷……这些地名无不彰显着苏州无可比拟的丰厚“家底”。

    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在城市地名的命名中出现了盲目崇洋和照搬外国文化模式的倾向。有的城市嫌老地名土气,与城市的高贵、洋气“不匹配”,故要起一个所谓富丽堂皇的洋名;有的城市把公交站点、道路命名权当作商品拍卖,地名、路名、站名染上了浓厚的商业味,历史文化气息则丧失殆尽。打开一些城市地图,光从很多新的地名看去,根本无从想象其历史和沿革。

    ⑤老地名是城市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传统地名经历过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民风民俗、百姓心理紧密相连。一个地名的湮没,意味着一段历史的割裂,让人失落无根。地名洋化、西化,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漠视和伤害。保护老地名,呵护历史,“功在当今,利在后代”。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正在推进,将老地名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刻不容缓。同时对已改的地名,通过原址恢复、移址恢复、树碑立传等方式保护和复活,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也很有必要。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生命的囚笼

[美]米尔·哈斯恩

       我去佛罗里达旅行,姑姑阿加莎最近搬到米勒丽姆山的社区里,我决定去看望她。

       “我没有在表单上看到您的名字。”门卫对我说。我连忙回答:“噢,我没有告诉姑姑。我姑姑叫阿加莎。”门卫立刻在电脑上找到了姑姑的电话并开始联系。在他拨打电话的时候,我注意到已经有好几辆汽车在我的后面等着。

       “电话下忙。”门卫回答我。他看了看越来越多的汽车,显得有焦急了。他试着再次拨打,可还是没有接通。而后面的越来越多。最后,他问我可不可以等会再过来,我同意了。

       我把车开到了不远处,然后用手机拨打姑姑的电话,也是占线。我不可能在佛罗里达火热的太阳下一直打下去。我回头望了一下门卫室,两位门卫正忙着检查那些汽车,没有时间顾及我。我再看了下小区周围的栅栏,只有一米多高。不知道在什么力量的驱使下,我瞟了一眼后快速翻过栅栏。社区里分了很多小区,我姑姑住在安瑞勒小区里,但是我根本找不到。一个高尔夫球场的入口处也设置了一个小守望卫厅,我听到那个守卫说道:“约尼太太,你必须有ID卡才能进去。这是我们的规定,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啊。要是有恐怖分子进来那怎么办?”老人解释道:“我只是今天忘带了。”“我可以载你回去取ID卡,不过你要记得,不管你去哪个公共场所,都需要ID卡。”

       他帮助老人坐上了汽车。汽车开动了。突然,从车顶上滑下来一个小小的黑色对讲机。对讲机是守卫在扶老人的时候放上去的,我立刻跑过去捡了起来。突然,我的身后传来喊声:“嘿!你!去哪里?”我回头一看,两个门卫正挥着手向我这边跑来,看起来他们很愤怒。

       我抬腿就跑,躲进了两栋楼之间的墙角处并伸出头来探探情况。一个门卫拿起对讲机讲话,我从手中的对讲机中听到,“有人闯入了社区!最后在佛罗特街看到!”

       片刻间,至少十几辆车赶到了那里,门卫解释了一下情况后,他们便开始搜寻我。

       我有了一个主意。我拿起对讲机说:“闯入者在安瑞勒。”顿时,所有的车涌向了同一个地方,我马上知道了安瑞勒的位置。“噢,不,闯入者出现在游泳池旁边!”我再一次喊道。等他们离开后,我去了安瑞勒。

       姑姑见到我后非常惊喜,她连忙给准备了冰茶和曲奇饼。在我和姑姑聊天时,一只小鸟飞到了阳台上。当我想上前看看的时候,姑姑叫住了我:“米尔!别过去!可能有危险!”我诧异极了。姑姑解释道:“这只鸟我从来没见过,可能带有病毒。”随后她又接着说:“我的电话坏了,你的手机借我用用,我给守卫报告一下。”我慌了,连忙冲上前去赶跑了小鸟。

       几个小时后,我再一次导演了一群安全守卫在社区追逐闯入者的游戏。

       看到金黄色的阳光照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却觉得这像是一个生命的囚笼,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让我想起我在郊区的别墅。突然,我觉得它珍贵起来。那里有鸟语花香,有山有水,但没有守卫。因为,在那片纯净的大自然里,根本不需要守卫。我是如此地渴望,人们心中善良的灯塔再高再亮一点,让我们都能够忘我地欣赏这个世界的鸟语花香,还每一个灵魂以无需防守、安宁自由、和谐美丽的世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院里的秘密

熊荟蓉

       ①那年我才十来岁,有幸目睹了攒村路的一桩大事。

       ②我们房头的玉柱大伯要回来了,玉柱大伯是咱刘家湾走出去的大官。这次回来,一是要查处贪占公粮税费的村书记刘金斗、二呢、是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都说朝里无人不做官,玉柱大伯就是朝里的钦差大臣。这要是被他看上了,先当村书记,再进乡政府,以后的官运,怕是门板都挡不住。

       ③我爹说,可惜你太小,爹又没文化,天上的馅饼就算没长眼睛,也砸不到咱家头上。最有希望的,应该是你有才叔,还有大福伯。有才叔是村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能说会写,眉毛眼睛都是活的。大福伯德舅兄在乡里管城建,他这几年做包工头,赚了不少钱。

       ④那是个初夏的清晨,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上。与烟树深处的白墙红瓦遥相呼应。我们小组的男人女人们都穿戴整齐,洒扫庭院,眉眼里藏着喜色。

       ⑤玉柱伯的车停在自家老屋的禾场上。这里本来杂草丛生,但现在被大福伯铺上了水泥。看得出,玉柱伯对大福伯很是感激。尤其是当他看到修缮一新的神龛上被擦得锃亮的爹娘的遗像时。他握着大福伯的手,眼里闪动着泪花。每家每户都用贵宾班的礼节迎接他。堂屋的八仙桌上都摆放着瓜果茶点。厨房里飘出的都是。土罐煨鸡的浓香。

       ⑥玉柱伯却既不在堂屋里落座。又不在厨房里闲聊,他喜欢到每家的后院里站一站。后院里有啥呀?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几棵柳树,一个柴草堆。再就是臭烘烘的茅室了,有的人家堂屋里擦的放光,后院里láng jí 一片。搁脚的地方都没有。

       ⑦我跟着玉柱伯挨家挨户走。奇怪的是这后院是一家比一家干净、整洁,有才叔家的后院,竟然摆了两套课桌椅,上面放了一本《论语》,一本《孟子》。不过,玉伯叔没在椅子上坐,也没翻书。

       ⑧最后进的是三根叔的很不起眼的平房屋。三根叔的后院,是稀稀拉拉几棵李子树和橘子树,对玉柱伯的到来,三根叔只是礼貌地叫了一声,然后继续仰着头给他的果树剪枝。

       ⑨都说三根叔有点愣,读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却把眼孔读高了,不爱搭理人。不过,我平时最喜欢去他家,尤其是夏天。除了他家书柜里有我喜欢的文学书外,还因为,他家有个全村最干净的茅室,三哥叔的茅室是男女分开的,比卧室都干净。他是用砖砌砌的,水泥抹的,窖池被墙搁在外面,蹲位旁边有水龙头,蹲位前的墙壁缕空处,还放着一卷卫生纸。

       ⑩在我们刘家湾,家家的茅室都是男女不分的。就是用竹条和树枝编扎的一圈篱笆,门口挂一块旧抹布片,里面是一口大陶缸。上面放两块木板。蹲在里面,一听到脚步声就要大声,就要大声咳嗽。每到夏天。蚊子嘤嘤嗡嗡的。得不停的挥动芭蕉扇。

       ⑪玉柱伯这天在三根叔的后院里只站了一小会儿,上了一趟茅室,然后走了。

       ⑫不久在公布的新书记的名单上,村民意外发现了三根叔的名字,有的说是三根叔的文化高,有的说是三根叔懂果树栽培技术,我一直都觉得,是三根叔的茅室修的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的童年记忆

莫言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其实他的腿并不短,但不知为啥得了这样一个外号。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他自小身体健壮,力气超出同龄孩子许多。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揍。我也挨过他的揍,原因好像是他向我借五分钱而我没钱借给他。当我哭着去向班主任告状时,那位很“奇葩”的老师说:“活该!他怎么不来打我呢?”

       方快叫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就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我递烟给他。他伸出沾着豆腐渣的大手接过烟,看看牌子,放在鼻孔下嗅嗅,然后夹在耳朵上,说:“工作时间,不能吸烟。”

       与方快分别后,我想起好多与他有关的事:他自己给自己拔牙的事,他与人打赌吃了四十个红辣椒而赢了一包香烟的事,他在草甸子里追赶野兔子的事,他扛着一台重达三百多斤的柴油机在操场上转了两圈的事,还有这件我马上要写的与朗读有关的事。

       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穷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平心而论,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靠妻豆腐为生,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在大街上当着很多晚辈的面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不服气。我获奖后有一位记者采访他,他叫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背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写字,他也不是我的对手;摔跤?我捆着胳膊也是他倒地……”

       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他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小学老师里算是高学历,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我当兵回乡探亲时,母亲听到我的口音里有些外来的腔调,便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不要撇腔拿调让邻亲百家笑话。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们对用普通话讲课的语文老师也是从心里鄙视的。只要他一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到那些与我们家乡话发音明显不同的字眼时,我便感到脊梁沟里阵阵冒凉气,身上的汗毛根根竖起来。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师周普通话朗读一遍之后,便让我们跟着他读——我们当然不用普通话一一一先是一句一句地读,然后是一段一段地读,最后是通篇朗读。我们通篇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其实也不是真打,只打到略有痛感而已。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

       有一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提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课文:

       “每到黄昏,池塘边上会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呜,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这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一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如果不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查出有“历史问题”,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做得很好,供不应求。

       我应该是方快引发的朗读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们班的同学一大半达到了这水平。与此同时,朗读也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

       小学五年级,我与方快都辍了学。方快力气大,加入成年人的行列去干活,挣整劳力工分;我无奈,只好去放牛,挣半劳力的工分。与大人们在一起干活,那是相当热闹的,干活的时间不如休息的时间长,休息时讲故事、摔跤、打打闹闹。方快有摔跤天赋,好多成年人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有一年在胶莱河水利工地上,方快打擂台,连摔十八位高手,一时“矮脚虎”名声大振。但那时我已经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去了,没能亲见盛况。放牛确实不要耗费太多体力,但寂寞难熬。当牛在草地上吃草时,我便大声地背诵学过的课文,包括那篇《青蛙》。

阅读《灯》,回答下列小题。

    ①我和新中国同龄。记忆中的灯也如我一样拔节成长。

    ②我刚刚记事时,我家窗台上放着一盏父亲自制的黑乎乎的小煤油灯。灯托好像是个矮矮的烟色旧瓶子,瓶口上盖着一个中间钻了洞的圆铁片,把一小绺棉线穿过去做灯头,点燃后能发出微弱的光。晚上,母亲常在灯下纳鞋底,缝衣服。灯光暗下来的时候,母亲就用针往上挑挑灯头,马上就会亮些,不过烟也冒得高了,我凑近灯玩时,时常会被燎到头发。第二天清早,我常看见母亲的鼻子、眼睛周围都是黑的,而靠着灯的那面墙也总是黑乎乎的。

    ③上学后,我家有了一盏泡子灯,灯有一尺多高,分灯托和灯泡两部分,上下都是玻璃的。灯托上有个带花纹的扁圆“肚子”,是装煤油的,一个穿灯头的金属灯碗拧在上边,旁边有一个能调节灯头大小如扣子一样的小轮儿,上面扣的是半尺多高带肚的烟筒状透明灯罩。这灯比原来的小煤油灯亮多了,常招来小飞虫围着它飞来飞去。有时飞到灯泡上面的小飞虫会被烫死,于是我便一边轻轻用铅笔捅下它的“尸体”,一边说着“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有了这盏灯,我家便成了“富裕户”,每天晚上都有几个同学来我家写作业。把灯放在炕桌的中间,我和同学围着它写作业,都能沾“光”。只是这盏灯要比原来的小灯费油,我三天两头得去街里的商店打煤油。为省钱,不做活儿或不写作业时,母亲就尽量把灯头拧小。那时候我们都盼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④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小镇通上了电,我家安上了电灯。记得电灯亮起来的那晚,我们一家人坐在炕头上激动得半宿没睡。爸爸把里外屋相隔的窗户纸撕下来,换上了两块玻璃,把电灯吊挂在里屋玻璃窗上,十五瓦的灯泡能把里外屋都照亮。妈妈说:“这辈子没白活,赶上有电灯了!”爸爸说:“有了它,我晚上都能做木工活!”我更是高兴地上窜下跳,喊着:“我趴在被窝里都能看书喽!”上中学以后,我们教室里安上了“电灯棍儿”,一个教室里就有十多根,晚上亮得如白天一样。上晚自习时,再也不用几个人围着一盏提灯写作业了。

    ⑤后来,家里家外都成了灯的世界,电灯不仅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而且生活也因为它变得光灿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灯开始在我家“落户”。有台灯、壁灯、吸顶灯;红外线灯、节能灯、热能灯等。我在台灯下看书写作;在温柔的壁灯下看电视;在“灯霸”下洗浴……灯,照亮了屋子,照亮了生活,也带我进入了奇妙无比的世界。

    ⑥夜晚,走在大街上,不同式样、不同光亮的路灯、彩色广告灯、门脸装饰灯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汇成灯的海洋。漫步在运河边,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倒映在河水中,格外好看。经过寒冬的人才知春天的温暖,经历黑暗的人才更感光亮的可贵。望着今天这绚丽的灯的世界,想着父辈经历的没有电灯的年代,我幸福着,陶醉着,骄傲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