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德意志,占胶龄,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滑,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的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的百分数(%)
棉花
担
24.19
5.56
77.02
棉纱
13.38
58.45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75.78
二等白洋布
32.53
78.64
本色洋布
20.74
73.19
斜纹布
14.92
62.7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使清朝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现实的危难促使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从玄学思辨和古籍考据中惊醒过来,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谋求解决现实危机的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光辉思想。基本内容为: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态,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摘选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经世致用”解决现实危机的表现。( )
B.清政府掀起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
C.“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反对学习西方。( )
材料二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股票
②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称:“(轮船)招商局未开以前,洋商轮船转运于中国各口,每年约银七百八十七万七千余两。该局既开之后,洋船少装货客……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已一千三百余万两”。薛福成也认为,中国自设招商局与洋商争衡,“收回利权者,已不啻五之三”。
——刘莘《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论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①②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材料概括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报刊
创办者
内容简介
《时务报》
梁启超
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民报》
孙中山
发刊词“今者中国前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故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待不可以须臾缓。”
《新青年》
陈独秀
1919年1月刊登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1919年9月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女子与男子受同等教育”;
1920年9月《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与秘密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思想主张。并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