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枣强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B、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C、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3)、第①段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第③④段中“文天祥”和“工农红军”的例子能否调换位置?请写出两条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多能鄙事
                                                                                                                 王开林
        ①在明代头号智者刘伯温名下,居然挂靠着一部常识大典——《多能鄙事》,举凡饮食、器用、方药、农圃、牧养、阴阳、占卜之法无不俱载,是当时家家必备的工具书。
        ②“多能鄙事”源自《论语·子罕》。太宰好奇地问子贡:“你们的先生是圣人吧?为何这样多才多艺?”子贡告诉对方:“天意要玉成我们的先生为圣人,就赐予他一些非凡的能力。”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以为然,他的标准答案才叫靠谱:“我年轻时身份低下,所以会干不少粗活儿。”“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强调自己的能力源自于小时候的底层历练,这种诚实非常可贵。
        ③古代的大智者多半出身贫贱,粗活儿干得好,细活儿才干得成。傅说修筑过城墙,吕望贩卖过笊篱,百里奚养过牛,诸葛亮耕过地。顶级文豪苏东坡也酿过糯米桂花酒,以独家烹饪法做出美味可口的红烧猪肉。干粗活儿,并不是可羞可愧的事情,恰恰是他们生命中一段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这说明,大智者的悟性也须接足地气才行。
         ④要了解魏晋名士的绝版风流,就不可不读《世说新语》。在“简傲”类中,描绘嵇康的笔墨尤其传神:嵇康在大树下与好友向秀打铁,贵公子钟会专程来拜访他,他却视而不见,良久不交一语。钟会遭到冷遇,不免感到尴尬,既然搭讪不成,只好溜之大吉。可钟会刚转身,嵇康就用冷冰冰的语气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很机智,口才一流,原版录音是:“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弹琴时,“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固然超逸非凡,但他打铁时,傲睨左右,旁若无人,精气神十足。鼓炉甚乐,打铁亦欢,嵇康这是在做鄙事?简直是在干绝活儿,人格的魅力如火星般迸射。
        ⑤几年前,有位大学生听完讲座,递来纸笔,请我给他写上一句话,我略微沉吟,给他题写了八个字:“多能鄙事,不拘小节。”他对前四个字心存疑惑,请我讲解一下。我说:“鄙事就是那些粗活儿,并没有任何贬义,比如各种各样的庄稼活儿、修理活儿、木工活儿、家务活儿都算。一个人干些粗活儿,从中有所体悟,同样能够获得真知。”为了佐证我的观点,我还给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年,我陪一位朋友去念楼拜访钟叔河先生,听他谈文论道的时间还不如听他侃当年拖板车和做木工活儿的时间多。他告诉我们,家里的书柜、书桌都是他亲手打造的。意犹未尽,钟先生还要我们用手触摸那些旧家具,“几多平整!几多硬扎!几多牢靠!”,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他一直妥善保存着那套自制的精美绝伦的木工模具,视之为镇宅之宝。听我讲完故事,那位大学生恍然明白,多能鄙事并非不务正业,恰恰是对正业的侧方位滋润。(选自《青年文摘》)

阅读《谈慎独》,完成问题。

谈慎独

曾彦彦

       何谓“慎独”?《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提及的一个君子品行﹣﹣慎独,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依我看,“正其心”是慎独,“诚其意”是慎独,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就是慎独。

       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如此话语,坚定得无力可撼,这是对生活的彻悟,更是对人生的真诚。

       慎独是一种信念,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即使梨子再怎么好吃,也不能吃,因为它不是自己的,虽然这梨树种在路旁,看似无主,但依旧,我心有主,因为有主,所以心正,因为心正,所以知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

       慎独是一种哲学。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因为国治,才终得以平天下。尧舜者,慎其独也,虽无人在旁,亦恪守礼教,不逾矩,终得以天下仁,桀纣者,凡事依照个人喜恶而定,率天下以暴,终难免亡国

       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然小人反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品行低下的人,独自一人时常做坏事,见到品行好的人便竭力掩饰,那又有什么用呢?素养、品行的高低是一种由内及外体现出来的东西,无法表里如一的小人们,平日里散漫惯了,又怎能伪装成功呢?倒是更让人觉虚伪与造作,而毫无益处。

       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必要在独处时过分克制呢?可是,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了,又怎能管好别人,怎能有所作为?

       所以,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要想有所为,必先做到慎独。

       做到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做到克己复礼,诚意处世,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那么,离慎独的境界,也就不远了,离君子之道,也就不远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因为﹣﹣

       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24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脱不得的良知

鲍鹏山

    ①我不喜欢明朝,但明朝有一个人我却喜欢,这个人就是王阳明。

    ②他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硬要盗贼承认自己有良知。事情大概是这样的,盗贼问他:“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您倒说说看,我们这群盗贼也有吗?”阳明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盗贼说:“证明给我们看。”阳明先生说:“只要你们照我说的去做,我就能证明给你们看。”于是,阳明先生让他们一层层脱掉外衣、内衣,最后只剩下一条内裤。阳明先生说:“脱!”盗贼喊道:“这个不能再脱了!”阳明先生笑着说:“你看,这就是你们的知耻良知。”

    ③这个“不脱裤子”的故事真的很精彩。阳明先生用一条不能脱下的裤子,证明了人类的良知。但是,此刻我突然想起明朝的另一个人,他与阳明先生以及这些盗贼的选择不一样,他是“脱裤子”的,而且,因为他,明朝成了一个“脱裤子”的朝代。

    ④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⑤朱元璋热衷于使用了一种针对士大夫的刑罚,叫“廷杖”,什么叫廷杖呢?就是打屁股。他打屁股,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朝堂之上,当众打;二是,脱下裤子,光腚打。据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的说法,这是“明代特有之酷政”。为什么要打士大夫?为什么不在专门的行刑地打,而要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打?哪里不能打,一定要打屁股?打屁股为什么一定要脱了裤子?

    ⑥其实,朱元璋要打的,不是“士大夫”,而是“士大夫”这个称谓前面的“士”,他需要“大夫”为之役使,但不能容忍“士”。因为“士”,从孔孟以来,其天命乃是“志于道”,乃是“仁以为己任”,而不是做皇帝的家奴。他们读圣贤书,所学的就是成仁取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道统约束政统。朱元璋乃隔世嬴政,岂能容下这些?于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明太祖廷杖棒臀。他曾经取消曲阜外全国文庙的祭孔仪式,还发狠说要杀孟子,可惜他不能穿越,于是,他就杀孔孟的精神,你不是宣称“士可杀不可辱”吗?我就要折辱你们的士气,打掉你们的良知,剥夺你们的廉耻。我要打掉你们的“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什么民贵君轻,打!什么民为邦本,打!最后,血肉模糊之中,个个俯首帖耳,人人犬马牛羊!“士”被打掉了,剩下的,是俯首帖耳的“大夫”;“道”没有了,只有他的“政”,从此,政统是人间绝对权威,权势乃是非的定夺准则!

    ⑦王阳明碰到的强盗,认为裤子是不能脱的;而士大夫们碰到的朱元璋,却认为裤子是一定要脱的。这就是大盗和小贼的区别吧。王阳明拘捕了不脱裤子的小贼,却不得不对朱元璋这样脱人裤子的大盗三拜九叩,噫!《庄子·盗跖》云:“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信乎!

    ⑧这段历史 , 说到底,就是脱掉裤子的无耻。

    ⑨权势的敌人,说到底,就是人类的良知。

(摘自《光明日报》)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先在很少有人手上那着书本。终日终夜,不离开牌桌的人,我曾见到过,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人,却尚未遇到。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杀不去读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既在饭馆菜馆中亦莫不为然。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也就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管了。

(选自季羡林《百年美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给心造个窗子

    ①去长沙陪护住院的老父,整天听着病房里的嘈杂声,闻着浓浓的药水味,加上陪护床面积太小,几乎每晚都睡不好,心情便有些灰蒙蒙的。一天上午,外地的姐夫来换班,我利用这闲下来的时光与新认识的朋友李永光游览了医院对岸一个名为“西湖文化园”的地方。这里有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湖岸边有替游泳的人遮风挡雨的金黄的稻草伞,有红艳得像玫瑰的腊梅,有造型别致的各式亭台,水中则有树木密布的岛屿与妩媚的睡莲,这一切都笼罩在迷蒙小雨中,真的诗意极了。我压抑已久的心不禁鲜活起来。生活多么好啊,虽然有时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总会在另一些地方遇见一些让人高兴的事情,就像现在这一片妩媚至极的景色。我庆幸自己走到了对岸,我知道这一次“行走”等于给自己的心造了一扇小小的快乐的窗子。

    ②一个熟人字写得不错,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瞧谁都不顺眼。某年,他偶尔在北京看了一个书法展,回来之后变得谦逊平和了,对圈子里的人也更多地是寻找人家的优点。这位朋友也给自己造了个窗子,窗子的名字叫视野。

    ③在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里,我最喜欢袁隆平先生,原因之一是袁先生与一般的学者不同,他懂得给自己的心造一个淡泊名利的窗子。袁先生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人到中年取得重大突破,于是什么样的荣誉都来了,有关部门想请他担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农科院是个很大的事业单位,正厅级的院长有着相当的权力,但袁隆平没有同意,他喜欢呆在田间地头与实验室里。后来,他的超级杂交稻突破千斤大关。

    ④一个人在一个生活圈子里呆久了,难免会变得呆滞、狂妄、庸俗、势利,给自己的心造一个窗子,让你的灵魂吹吹风、晒晒阳光、听听鸟鸣、望望流水,这绝对是一件于生命有益的事。不同的人需要造的窗子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忧郁的人,他的窗子是快乐;对于狂妄的人,他的窗子是谦逊;对于有资格享受大名的人,他的窗子是清醒;对于富人,他的窗子是慈悲……无论是什么样的窗子只要于我们的长远行走有益,它就值得我们认真呵护。

    ⑤造有形的窗子需要凿掉一些物质的砖石,造无形的心灵之窗则需要凿掉一些固执的砖石。固执与坚守不同。坚守是对良知、正义与其他有价值的东西的坚持,而固执则是对错误的思路、行为的死不悔改。一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一个心中只有自己的人、一个看重即时利益的人,是不可能懂得给自己的灵魂造窗子的。

    ⑥在封闭的心面前,智慧也是造窗的材料。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个问题必须始终明明白白:一是你的生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二是你可以通过怎样的路径去获得这些东西。不知前者,你不会清楚自己的心灵需要窗子;不知后者,你也许永远只能梦中望窗。智慧不只是天赋的聪明,许多时候,它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敏感、对世事的变通。

    ⑦给心造个窗子,你的心最终才会成为人生的窗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