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猫(节选)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依据文中“我”对第三只猫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填空。

——愤怒——

(2)、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①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②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3)、“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要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为什么?
(4)、前文“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文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两句所包含的情感有何不同?你从作者的养猫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迪?
举一反三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⑴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⑹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⑺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⑻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⑼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⑽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⑾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⑿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⒀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⒁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 , 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⒂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⒃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麻雀  赵丽宏
      对我来说,没有一种鸟比麻雀更亲近了。它们每天都活泼在我的视野中,有时在窗外的树上扑腾,有时就飞到我的窗台上溜达,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看它们。麻雀头大脖子短,褐色羽毛,形象并不美,但很可爱。只要活着,它们似乎没有一分钟停止活动,永远成群结队地在那里蹦蹦跳跳。
幼年时看过人类围剿麻雀的景象。那时,中国人把麻雀列为害鸟,全民共诛之,成千上万人对着天空呐喊,敲锣打鼓,可怜的麻雀在人们的讨伐声中惊惶乱飞,无处歇脚,最后精疲力竭,如中弹般从天空纷纷坠落,有些麻雀就撞死在墙头。我也曾敲打着面盆参与过围剿麻雀的战争,开始觉得好玩,但目睹麻雀们的死亡过程,幼小的心里充满了同情。还好,闹剧很快结束,麻雀们得到平反,它们在人类的世界中又重获生存的权利。少年时,我有过一次养麻雀的经历。将一只刚孵化出不久的小麻雀,从一个小小的粉红色肉球,喂养成一只羽毛丰满的麻雀,这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为了给小麻雀寻找食物,我曾无数次爬到树上摘皮虫。喂食时,小麻雀仰起脑袋大张着黄口,发出急切的呼叫,我这才懂得了什么叫做“嗷嗷待哺”。在麻雀还没有真正学会飞翔时,我和它有过最美妙的相处。我将它扔到天上,它会拍打着翅膀飞回到我的手掌上。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然而等它完全掌握了飞行的本领,就再也不甘心被我豢养。一次,我将它扔上天空,它展翅远去,消失在天空中,再也没有回来。那时,我也懂得了,对于这些成群结队在人类周围飞翔活动的小鸟来说,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上小学时,有一次正上课,有两只麻雀飞落到教室的窗台上,发出极其欢快的鸣叫,全班同学都被那兴奋婉转的鸣叫声吸引,从来没有听到麻雀这样叫过。窗台上的景象,也是以前没见过的,只见那两只麻雀拍打着翅膀交缠在一起,一会儿磨着嘴,一会儿互相攀骑,像是在打架,又像是在亲热。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也停止了上课,看着窗外那两只麻雀,不知为什么,竟然脸色涨得通红。那两只麻雀把窗台当成了舞台和床,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它们不停地欢叫着舞蹈着,仿佛要没完没了纠缠下去。最后,是女教师走过来打开窗户,赶走了那两只麻雀。它们飞走后,就停落在旁边的屋顶上,从教室里虽然看不到它们,但它们的欢声依然随风飞扬,飘进每个人的耳朵。这一课老师讲的什么内容,已经没有一丝印象,而那两只麻雀春心荡漾的鸣叫和欢状,却清晰如昨。
      前些年,搬了新家,在书房装空调时,外墙留下一个洞,装修结束时,忘了将那洞填补掉。反正那洞和房间并不相通,便没有填没它。没想到这墙洞居然成为麻雀的家。每天早晚,可以看见它们飞进飞出,在洞口欢呼雀跃,有时还会飞上窗台,俨然成为我的邻居。在书房写作时,窗外麻雀们的啁啾是我耳中美妙的音乐。那时,家里养着一只芙蓉一只绣眼,笼子就挂在阳台上。每天早晨给鸟喂食时,便有麻雀飞来。芙蓉和绣眼吃食,总会把小米弄到阳台上,这些溅落的小米,就成为麻雀的早餐。
      来阳台作客的麻雀中,有一只麻雀蹦跳的动作很奇怪,节奏似乎比别的麻雀慢一点,离开时,总是最后一个起飞。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只麻雀,竟然只有一只脚。每天早晨,这只独脚麻雀一定会来,它在阳台上蹒跚觅食,虽然动作有点迟钝,但样子仍然活泼快乐。我不知道,它的独脚,是先天残缺,还是事故形成,拖着一只脚飞翔蹦跳觅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麻雀的社会里没有残疾慈善组织会照顾它,为了生存,它必须付出比别的麻雀更多的精力。我养的芙蓉和绣眼先后飞走了,阳台上挂着空笼子。而那只独脚麻雀依然每天飞来,我在阳台上撒一些小米喂它,看它用一只脚在阳台上来回蹦跳啄食,心里充满了怜悯。独脚麻雀的孤身拜访,持续的日子很短,大约四五天之后,它便消失了踪迹,阳台上的小米再无法吸引它过来。它是找到了更好的觅食地点,所以放弃了我的阳台,还是遭遇灾祸,再也无法飞翔?我永远也无法知道。
      还好,书房外阳台上那个墙洞,依然是麻雀们的巢穴,我的耳畔,还是常常能听见麻雀欢快的啁啾。麻雀的鸣叫,已经成为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它们的声音,远比城市里的人喊车啸要美妙得多。

现代文阅读。

        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少言寡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的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一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一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远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24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定要幸福

李良旭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一句精美的台词:“一定要幸福!” 这句话,也是人世间我们亲人最真挚的祝愿。可以峰回路转、可以迢迢渺渺、可以山高水长,但永远不能失去幸福,幸福才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18岁那年,天空洒满阳光。我背起一个简单的行李,就要走出家门,一个人出去闯荡了,心中弥漫着一丝兴奋和焦虑。母亲有些慌乱地从屋里出来,又塞给我二付手套,说道:“干活时,一定要戴着手套,不然会把手磨破了。”

       我心里不禁一阵酸涩。母亲为我整了整衣襟,一字一句地说道:“孩子,在外一定要幸福啊,如果感到不幸福就回家。”瞬间,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带着母亲“一定要幸福”的叮咛,我开始了独自外出打工。虽然经历了很多事情,也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痛苦,但我似乎总能在我的生活中,找到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虽然很卑微、很渺小,甚至在常人眼里有些可笑,不足挂齿,但在我心里却像一片大海,给了我一种巨大的力量和勇气。常常看到自己拥有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小幸福,从而使自己变得坚强、豁达起来。

       母亲打电话,开头第一句话,常常就是,“在外感到幸福吗?如果感到不幸福,那就回来吧!”这句朴实、温暖的话语,一直像清甜的甘露,在我心里荡起层层涟漪和缠绵,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我感受到了母亲那浓浓的怜爱和温暖。

       几年后,我带着一个女孩子回家。母亲见到那女孩子,脸上盛满了喜悦的笑靥。她拉起女孩子的手,只是一个劲的笑,好像不会说话似的。母亲忽然说道:“闺女,和我家娃在一起,你一定要幸福啊!”女孩子听了,脸上飞起两片红霞,羞涩地说道:“阿姨,他是很好的一个人呢,和他在一起,我感到很幸福。”母亲听了,仿佛一颗心重重地放了下来,连声说道:“那就好、那就好!”

       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带着母亲那句“一定要幸福!”的祝福和企盼,行走的人生道路上。我知道,在母亲的心里,没有什么能比儿子生活的幸福更重要了。随着岁月的增长,我知道,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努力、奋斗了。在努力、奋斗中,我享受到生活赋予我的那些丝丝缕缕的幸福,感受到了人间的妖娆和婆娑。

(选自《青年博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