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历史试卷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是从解决社会矛盾出发,理顺社会关系,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改革领军人物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提出:“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摘编自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建议书》

材料三: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四: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1)、问题一:①材料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②从土地政策方面分析,导致“民以殷盛”的改革措施是什么?③“孝公用商鞅之法”表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问题二:①材料二中,大久保利通认为决定“国之强弱“的根本是什么?②明治维新实现了日本社会性质的哪一重大转变?

(3)、问题三:①材料三中,赫鲁晓夫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其改革针对的是哪一模式的弊端?②这一时期,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问题四:①根据材料四,我国城市改革侧重的是什么?②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比较两国的改革在具体措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