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

材料二:经过……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三:两宋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写出材料一所示唐代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江南经济区”开始形成和最终形成于什么时候?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两宋政府设置什么机构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海外贸易兴盛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举一反三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朝,作为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这里成为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北京孔庙院内 198 座进士题名碑,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始建于明朝,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曾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被元军关押的地方。在抗元兵败被俘后,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的汇通祠内。汇通祠建于元朝,曾是元朝著名天文、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全国水利建设设计的地方。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他还主持修治积水潭,修建通惠河,保障了元大都的供水。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水头村,寺内及周围的山上现存有十几座风格各异、极具研究价值的古塔。其中 一塔建于开元十年(722年),里面雕刻的人物最多,保存最好。正中为一尊坐佛,东西两边共有10个供养人,其中一位深目高鼻,长着络腮胡子,与其它人物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与当时大量任用外国人为官有直接关系。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玉河、南锣鼓巷视察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千年大运河,流动新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南方各路户数和转运粮食在全国的比重

数量

占比

备注

户数(户)

4,163,703

63.8%

988-989年统计

转运到开封的粮食(万石)

400(包括米和菽)

72.7%

981年统计

——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编制

(1)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将粮食从南方转运到北方的运河漕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元代运河作为便利的水运连接南北,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段运河城市群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等原因的推动下,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元曲不仅发生了戏曲中心的转移,还在戏曲语言中出现了“南北交融”的现象,原本只存在于北方或南方地区的方言词开始在南北戏曲中混用。

——鲍晓君等《大运河影响下的元代戏曲语言“南北交融”现象》

(2)列举两位元代优秀杂剧作家,根据材料二指出大运河为元朝文化带来的新现象。

材料三:浙江高水平打造“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浙江样本,通过不断植入文创、科技、休闲、旅游等元素,实现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集合5G、AR、VR等新媒体技术向公众展示浙东运河宏伟史诗,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标。嘉兴打造建立在运河旧粮仓基础上的“运河·陶仓理想村”,集合陶仓艺术中心、民宿、咖啡轻食空间等,打造创业者梦想社区。

(3)借鉴材料三中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路,结合相关知识,设计一款有关运河文化的文创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产品设计可以用文字或图案呈现,意图说明清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