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市文博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

“中体西用”的实施者,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近代文化事业。“中体西用”的实施者指的是(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党人 D、马克思主义者
举一反三
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总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根据材料二中的“从机器上感觉不足”,清政府提出什么口号?其目的是什么?
③意识到“制度上感觉不足”后,中国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④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孙中山救国救民方案的革命理论。概括说明这一理论的实践有何积极作用。
⑤据上述几个救国方案的结局,结合材料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鸦片战争后的80年中国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艰苦探索的历史。

材料一: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译述《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发展。

——摘自《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6页

材料三:孙中山早年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读书,开始接触西方的一些社会政治学说。他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开业行医。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摘自《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0、41页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依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对越来越混乱的国家形势,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的新出路。

——摘自(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5页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