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

有书便是艳阳天

向贤彪

    ①“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宋人翁森云:“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②书籍是人类的挚友。前不久,一幕场景令人难忘:在武汉的方舱医院里,一名患者躺在病床上读书,神情专注。网友感叹这位年轻人面对病毒时的淡定,更感慨书籍的魅力。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居家的时间变多了,许多人重新翻开纸质书籍,嗅到了久违的书香。有人发出内心感悟:有书相伴,真好!

    ③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一个微信书友群中,大家互相交流抗疫期间读书收获的新知与启迪。有人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感悟人类应该自警自省、更加谦逊,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人读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这句话中,体会到爱的力量;有人读了《中国抗疫简史》,纵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增强了战疫的必胜信念;有人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与群友分享“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引人思索生命的意义。

    ④一位作家说:“人拥有宁静的时光,这本身便是幸福,而宁静的时光因阅读会显得尤其美好。”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这个“艳阳天”,是毛泽东青年时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去读书;是刘伯承在烽火连天、军务繁忙的战争年代,字斟句酌地翻译出大量国外军事论著;是樊锦诗在戈壁深处孤灯相伴、勤奋夜读,用青春书写“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

    ⑤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们深深懂得,正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从浓缩版的文化经典到现实版的“生活之书”,都在召唤我们,“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⑥书籍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一册在手,书里的风景、书外的故事、阅读的心境都深刻交融在一起,构成独特的体验。                        

(选自2020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遇到不幸时,可以以书为友。沉浸其中,会让你的心更加宁静,让你淡然面对一切不幸。 B、面对人生的沟沟坎坎,阅读能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 C、有文字的文化经典固然至美至善,但是更值得我们阅读的却是无字的、现实版的“生活之书”。 D、坚持不辍的阅读,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领悟到生命之于人的意义。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划线句“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意思是我们读书要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 B、文章引用大量的古人诗句、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典雅,富有文学色彩。 C、在第③段中,还可以补写这样的例子:有人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懂得了即使被生活欺骗,也要用积极进取的心儿向往着未来。 D、在第⑥段横线上补写一句总结性的结尾来归结全文,这句话可写为:因为有书相陪,我们的生命得以延伸,我们的人生更为宽广。
(3)、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列举大量的阅读外国文化经典的事例,这表明作者认为外国作品比中国作品更有阅读价值。 B、作者在文中认为,读书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精读品其精妙,略读则观其大略。 C、从第④段看,作者认为在和平、优美环境中的阅读,无法诠释读书之于人的意义。 D、第⑤段划线句的意思是“阅读”会让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           去占领它。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让心灵站立
        罗伯特·科赫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被召去为国王看病。“你为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国王说。“请原谅,陛下,”科赫非常平静地说,“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
        在某些人眼里,罗伯特·科赫真是一个傻帽儿,就算你平时真的对病人很好,心里认为国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此刻国王站在你面前,你也要说点假话哄他高兴才是,比如,你可以说:“那当然,陛下这么尊贵,我怎能像对待一般人一样对待您呢?”? 国王高兴还会少了你的好处吗?然而,科赫没有这样做,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权势面前坚持自己让心灵站立的原则。
        我们需要让心灵站立,在权势面前如此,在金钱、荣誉面前也同样如此。金钱可能使我们屈服于物欲;一次性使用的荣誉可能让我们忘记生命的最终目标。你要想坚守自己,就必须牺牲这些被世俗看重的东西,并且在这种牺牲中高扬自己的人生信念。
        让心灵站立需要一种胸怀。一个胸襟狭隘,只知道为自己计算的人,一定是一个喜欢见风使舵,时刻准备让自己心灵下跪的人。因为他追求的是利益,追求利益必须懂得识别天时地利人和,懂得利用谁、团结谁、孤立谁、打击谁。只有那种心怀大众,把自己的生命自觉地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会宠辱不惊,把坚持自己的灵魂作为生命的最高目标。他们追求的是真理,真理从不察言观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他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存在着。
        让心灵站立也需要底气。悬崖上的松树不惧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只是以本质的执著,坚守在别人无法坚守的地方,它令人敬佩。然而,不是每一棵树都可以跻身于悬崖。悬崖上少土,需要一棵树拥有刺穿岩石的力量;岩石上少水,需要一棵树用心灵浇灌自己。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要本事没本事,要品质没品质,他不投机,不选择一种风险最少的途径,又怎能讨到自己的饭票呢?当一个人拥有了在世上立足的一切,要显露自己才华的时候,他是才华最出众的;要显示品质的时候,他是品质最优异的。他要做到让心灵站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让自己的心灵站立,以真诚和坚守去面对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基本的人生目标,达不到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程乃珊
        ①阅读是最有情义的,简单的白纸黑字,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②现代人在网上资讯大海洋中浮浮沉沉,又便捷又经济,但一书在手的那种感觉,是不可取代的。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看,与网络的测览寻觅十分不同。读书,是立体的,是可触可感的。
        ③文字,除了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文字既可以是波澜壮阔的,也可以是涟漪片片、回环不绝的。特别是中国的唐诗宋词,对文字的运用已达登峰造极之境,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种破空而来又急转而下之势,短短十几个方块字,就表现得如此尽致生动!
        ④阅读让人更优雅,更添人格魁力与风度。从小,妈妈就对我说:“女孩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长得很漂亮。” 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我总算明白了这句话。女孩子们为了美,减肥、隆鼻、开双眼皮,无可非议,但别遗漏了最有效的一招:阅读。阅读会今男人女人都更添风度。修养风度绝对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修养而成的。修养风度的营养,很大部分就是来自阅读。
        ⑤我们对人生的认识,都是从读童话开始的。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小人鱼、灰姑娘……是我们稚小心灵最初的憧憬。然后我们认识了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漂亮朋友于连、《战争与和平》中的正人君子皮埃尔,还有贾宝玉、赵子龙……就是简单的白纸黑字,不靠什么美女俊男,也没有什么特别技巧,犹如春雨润物悄无声,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⑥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法,阅读能使我们在纷嘈的现世静下心来。只要有书陪伴在侧,你永远不会觉得失落和孤独。我的手袋里总习惯放一本书,在等人的时候,或者闲坐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翻阅。人说“等人心焦”,有本书陪伴着你,你就不会焦虑发火,达到自求心静的境界。
        ⑦人们常说,岁月无情,然而阅读却是最有情义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山水画之我见

王蕾

①中国山水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的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艺术门类。中国山水画区别于风景画,前者重内在,后者重外在;前者传心象,后者绘物象;前者依哲学,后者依科学;前者为东方浪漫,后者显西方理性。《论语》里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山水画不是把再现眼前之景、描绘视觉之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以山川为体,以笔墨为用,体自然之规律,察造化之生机,透过山水之景,发乎于心,动之以情,情景交融,造画者心中之境,吐胸中丘壑,传画外之意。正如石涛所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②中国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主要体现在笔墨与意境两个方面。

③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就是笔墨,笔墨不只是山水画的绘画媒介和技术手段,还是区别于其他画科的典型特征。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不同于西画的毛刷、油画笔与油画刀,也不同于画布与油彩,而是以笔、墨、纸、砚作为工具、材料,并赋予笔墨更深层次的审美与文化内涵。因此,山水画家在表达山水意象时,是通过笔法、墨法等艺术语言"由技入道”体现形而上的审美特征,使作品传递出画家在人生境界、修养气质等诸多方面的精神追求。概括来讲,对笔墨的理解与认知可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递进的,也是众多山水画家的毕生之追求。

④一是笔墨技法。笔墨技法是学习山水画入门之基础,诸如锋之中侧、笔之顺逆、势之回环往复、点线之轻重缓急等,皆以书法用笔为特征。二是笔墨语言形式。历代山水画家都是在学习前人、写生实践和创作探索中,在对客观造化的观察和体悟中,不断印证和消化传统,并有所发现和拓展,最终形成既源于传统又区别于传统及同时代人的笔墨语言形式和自家面貌。三是笔墨精神。纵观历代山水画大家,都是在长期的笔墨实践和艺术探索中,通过区别于古人、今人的笔墨与图式,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和时代特色,传递出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神追求。

⑤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意指要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的对象,体现不同的时代精神。黄宾虹深研传统,受新安山水和黄山画派影响,广采博收;黄宾虹亦注重“师法造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饱游饫看,心追手摹,积稿盈万,最终形成浑厚华滋的山水画特色和散发着传统内美、具抽象意味的笔墨风格。李可染深受齐、黄两位大师启发,又具备坚实的西画根基,在长期的山水写生探索中,他将中西画法合璧,对景创作,最终形成了立足整体、深邃幽亮、凝重苍润的笔墨风格。

⑥意境,是山水画之灵魂,也是山水画区别于其他画科的显著特征。山水画呈现给观者的既非眼前之客观实景,也非脱离生活的随心所欲,而是画家在对自然造化的体验感受中有感而发,联想生成审美境界,再反复酝酿、加工,通过笔墨形成的情景交融的山水意象。

⑦清代方士庶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可见,山水画为观者营造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流露着画者所思、所感、所追求的精神之桃花源。清代恽南田有言:“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时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清代布颜图言:“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历代优秀的文人山水诗意画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画家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深刻的美学思考,即使具有娴熟的笔墨技法,画出的山水也会没有内涵,意味索然。对意境的追求与修炼,在山水创作中,如同笔墨一样,重要而不可或缺。

(选自《书画世界》)

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雷锋精神与全人类共同价值

①雷锋精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仍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雷锋具体的节俭行为可能带有时代的痕迹,至今深入人心。作为一种精神文明,雷锋精神不仅属于中国。

②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核心内容。雷锋精神不仅契合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且滋养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③雷锋精神中“信念的能量”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着眼点。这种信念,古仁人亦有之。如龚诗所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歌德也曾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是对人类最美好社会的向往,那样的社会自然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高度实现。雷锋精神为当前有限条件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好的指引。

④雷锋精神中“进取的锐气”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实践的成功提供了不竭动力。充分展示出现实社会成员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奋斗意志,如果全人类都以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意志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就一定能够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⑤雷锋精神中的“大爱的胸怀”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情感文化基础。雷锋在特定时代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爱本质上是生命之爱、社会之爱、人类之爱。这样的大爱当然不是无原则的泛滥,而是针对那些遵守真善美原则基础之上的社会群体。只有通过超越性的大爱,而不只是利益约束,展现出对于全人类的博爱。共同价值需要全世界人民在大爱上形成共识,在涉及人类命运的问题上以大爱胸怀共同行动、共同呼应。

⑥雷锋精神中的“忘我的精神”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指明了活动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忘我、大公无私的忠诚精神已经成为革命队伍中的普遍要求,雷锋精神是这种忘我精神境界的集中代表。而今,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CCTV《感动中国》栏目给予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高度评价。一个个不断涌现的“雷锋”,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树立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撑。

⑦雷锋精神属于中国,属于中国共产党,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现在和未来!新时代,我们要让雷锋精神不仅继续光耀中华,使之光耀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3月7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