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太阳和霓虹灯》,完成下列各题。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像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像,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文中甲、乙两处划线句子中的“竟”都含有的意思,甲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之情,乙句中的“竟”暗含着作者的之情。

(2)、文章①﹣﹣⑧段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从不同角度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3)、文章的第⑨段有何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你能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举一反三
阅读《一碗馄饨》,完成下列小题。

      ①那天,她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______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 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站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_______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文)丝瓜藤的韵味

    舞动,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我喜爱那舞动的丝瓜藤。

    雨后院落扑面而来的清新,和着泥土和各种馥郁的芳香,在空气里荡漾着,让我忍不住深深地吮吸着这份难得的惬意。

    抬首俯仰间,脚下树叶稀稀疏疏,一朵朵被雨水打落的花瓣变得灰头土脸。这时我突然想到昨晚电闪雷鸣中那柔弱的丝瓜藤是否也被“整容”了?

    望墙角处,暑假刚扔下几粒丝瓜籽,而今却爬满高墙,绿得仿佛要溢出翡翠般的水滴。起初发芽的时候,拿几根细长的竹竿附在它们的脚下,有两棵没有竹竿来依附,心想随它去吧。而今墙边那两棵没有竹竿依附的丝瓜,却翠绿地蔓在墙上,像两根坚固的铁索,更像攀岩的壮士。它们的身子紧紧附住平滑的墙,缠绕的卷须犹如巨人的手臂一般牢固。绿藤就这样义无返顾地向上攀爬。

    更让人吃惊的是,经过一场风雨的洗礼,那如针似线的卷须不但没有被摧残,最尖端处反而扎进那砖墙的一个个细如针眼的缝里,牢牢抓住了它栖身的墙壁。这长长的细瓜藤就靠着这许多浅绿的卷须在墙上开始了一生的攀爬。

    我心里诧异到,真是这些细如花针的卷须,捆住了狂风那粗大的翅膀,顶住了暴雨那滚滚的车轮吗?驻足丝瓜旁仔细察看,我终于坚信翠绿的藤蔓一定踩着昨夜风雨的急促鼓点,自信地舞动着身姿。一想到这,我就对这富有韵味的丝瓜藤充满着敬仰之情。

    纤纤细细的瓜藤勾起了我牵牵绕绕的思绪。在人生的风雨中,不也总有许许多多我们始料不及的障碍吗?正所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要不怎会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然而外界的力量虽不易把握,但我们自身的信念却可以产生力量。只要心存信念,努力拼搏,人生也会像那丝瓜藤般顽强地在风雨中自信又精彩地舞动着。

    风雨中的舞动,永远是生命的最真状态。我钟爱这舞动的丝瓜藤,更钟爱这丝瓜藤__________的独特韵味。

(乙文)神奇的丝瓜(节选)

……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了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地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79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夜归人

郑振

①冬雪覆盖后的边境农场,安静而又落寞。

②得知被分到黑土窑农场派出所后,我难过了很久。一到冬天,这里的积雪有二三十厘米厚,气温总在零下30多摄氏度,人们脸上总带着“红二团”。

③报到那天,刚下过一场大雪,方圆数里一个人都没有。

④这里实行“传帮带”制度,40多岁的刘大山是老所长的徒弟,刘大山又收了我做徒弟。

⑤老刘说:“如果你胸无大志,这里就是人间天堂。”

⑥正说话间,老所长示意我们不要出声。我望了一眼门外,瞬间惊呆了,半掩着的玻璃门外,一头豹子蹲卧在门口,冷冷地望着我们。

⑦豹子站起来,在玻璃门外走了两圈。老所长将桌上我们啃剩的羊骨归拢到一起,盛在盘子里,然后把玻璃门打开一条缝隙,扔给豹子。豹子啃了一会儿羊骨,回头看了看我们便离开了。

⑧老所长这才叫我们收拾东西,带上家伙,去农场巡逻。冬闲时节,常有醉酒之人走夜路,万一在路上碰见豹子,会有生命危险。

⑨雪越下越大,老刘开着车一路跟着豹子,车灯的亮光让它步履凌乱,沿着大道走了一会儿,它便跑到野地里,朝山上跑去。

⑩老所长说:“要抓紧时间把通知发下去,让大家出门都注意点儿。冬天野生动物都饿着,会伤人。”

⑪车在积雪很厚的道路上缓缓行驶,我看到前方有人影在晃动,他冲着车灯走来,径直走向车前。他闭着眼睛,脸色通红,眼角上结了冰。他像摸着墙走路的盲人,走向路边的水泥台,缓缓躺到上面脱起了衣服。

⑫老所长说:“赶紧抬他上来吧,别让他冻坏了。”

⑬我们仨一起下车,那人已经将外套脱掉,又准备脱毛衣。我们合力将他拖到车上,把他送回了家。

⑭原来,每到冬闲时节,农场的人无事可做,常聚众喝酒,半夜醉酒回家。在醉酒状态下,人体的神经系统被抑制,睡着后便什么都不知道了,冻死之人不在少数。所以,每年冬季,老所长便带着徒弟在夜里出来巡逻,每遇到醉酒者,就把他们安全送到家,从而避免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⑮这一坚持,便是20年。

⑯春节期间,这里发生了野狼袭击人的事。自从野狼事件后,夜间巡逻时的安全问题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夜间巡逻成了我的自觉行动,也不再分冬夏或春秋。

⑰到了夏天,农场就会热闹起来。大家忙完夏收,夜里会集中到广场上纳凉、聊天。野猪也开始蠢蠢欲动。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人遭遇野猪是极度危险的,一个月里,农场就发生了三起野猪伤人事件。

⑱一次,我给县公安局送完一份资料,赶回农场已经是夜里10点多。我的眼皮一直跳,仿佛预示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半路上,我碰到一群农场工人,其中一位工人的老婆和孩子上山挖野菜,一直没有回来。我当即打电话向老所长汇报,并成立了搜救队,和队员们一起到附近山上寻找。

⑲刚到山脚下,我便看见不远处有几束光在晃动,也隐隐约约听到有呼救声传来。我加快了车速,在车灯的照射下,看到一个女人保护着两个男孩,两头野猪正围着他们转圈。野猪时不时猛撞向那个大点儿的男孩。女人挥舞着镰刀保护儿子,野猪又转身撞向女人,并用长长的嘴巴啃咬女人的手。

⑳我拼命按喇叭,想吓野猪,但它们并不害怕,只是死死盯住目标,用头撞,用嘴巴拱。

我们随即抄起铁棍、铁锹冲向野猪。那头大一点儿的野猪立即掉转方向,龇着獠牙向我冲来。我脑子“嗡”的一声,立刻用铁棍进行防御。野猪并不退缩,紧接着我眼前一黑,一阵猛烈的疼痛袭来——野猪在我腰间拱了一下。我用铁棍抵挡着野猪的进攻,其他人也不断用铁锹在野猪背上敲打,终于,野猪嚎了几声便跑了。我们忙把被围攻的母子三人扶上车。赶到医院后,我才知道女人的左手大拇指被咬掉了,我的腰也被撞伤,卧床休息了半个月。

㉒那段时间又发生过几次野猪伤人事件,还有不少新播种的田地被野猪刨了。农场的工人自发组织了捕猎队,要捕杀附近山上的野猪。我们得知消息后,挨家挨户去进行普法宣传,疏导工人们的情绪。野猪是国家保护动物,肆意捕杀是违法行为。我们一直劝说了好多天,才将工人们安抚下来。

㉓时间过得很快,老所长光荣退休了。老刘接替了所长的位置,农场派出所又分配来一个小刘,也成了老刘的徒弟。

㉔老所长退休前,将他的一件羊皮大衣送给我,将羊皮手套送给了新来的小刘。他笑着说,____。

㉕从此,我和小刘继续充当着边境农场里的“风雪夜归人”。

(选自《读者》,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