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康杰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政治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

材料一:手工艺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它的传承有一种历史责任在里面。工匠精神要求工匠在传晚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并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融合,更是浮躁社会所缺乏的一种坚定气质与坚守。

材料二:当前,中国制造在全世界已经有了十足的影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制造业仍然处于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人们仍然热衷于追捧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等。中国制造业急需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真正打造出高水准的产品,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1)、有人认为,工匠守着古老的技艺已不能适应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意义不大。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反驳。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谈谈培育和弘场“工匠精神”对我国制造业的积极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

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精华,例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理念,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治国之道,祸福相依、允执其中、居安思危的思维方法,等等。

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互动、双向交融、双向赋能、双向成就的过程: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想文化资源和话语范式;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例如,汲取“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汲取“道并行而不相悖”“求同存异”等思想理念来倡导各种不同文明互鉴共存;汲取“天下大同”“亲仁善邻”等思想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