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中考前夕,张强接到文学社长的通知,周末到冠豸山参加国际悬崖跳水比赛的采访活动。正想放松一下的张强把活动计划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张强说:“我和你爸爸已经商量好了,等你中考一结束,我们就去海南旅游。”

(1)、“妈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请以张强的口吻,用得体的语言说服妈妈。(不少于2点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 一:

   作为华夏文明的创造物,龙的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传承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原始社会,先民崇信它的神力,塑其形以通天;阶级社会,帝王视其为祥瑞,皇家物遍布龙形,民间也不乏龙的影子,民众祈雨有它,端午竟渡有它,节庆社火有它;现代社会,在与世界诸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中华儿女又以“龙的传人”自居……纵观中国历史,在迭代的文化延续中,华夏先民绘龙形、信龙灵、传龙事、冠龙名,龙被塑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标志物。

(选自《百科知识》2024年第1期)

材料二:

   中国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在中华大地上,龙的图腾崇拜悠久而广泛。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6500多年前用蚌壳摆成的龙形,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C形玉龙,山西衰陶寺遗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陶制彩绘龙盘。

   就出土的铸造、绘画、雕刻文物来看,龙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日渐丰满。据宋代罗愿的《尔雅翼》,龙形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甲】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星光璀璨。从考古发现看,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河南省濮阳 市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就有了龙的造型。这条龙用蚌壳砌成,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 尾巴像在摆动,考古专家形容这架势如同飞龙邀游沧海。中原在造龙,东北也在造龙,

   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猪龙”。猪龙模样与蚌龙差异 很大,是用玉石雕刻成的,也称玉猪龙。那时能将玉器制作得如此精美,着实令人感佩。 【乙】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闻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选自《习近平:在二O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班级开展了“致敬航天英雄·奔向星辰大海”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的成果汇报资料。

【发展历程】

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辉煌成就。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空间交会到天宫合体,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航天人一次次突破技术难关,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

【名称揭秘】

问:为何国外叫“宇航员”而中国叫“航天员”?

答:宇航,顾名思义,带有宇宙航行的概念,而宇宙包括的范围很广。“航天”一词由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首先提出,钱老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的宇宙航行活动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宇航”的说法不免夸大。由此可见,“航天”二字中蕴含着一种精神,那就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问:还有别的原因吗?

答:有,也是受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又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

【精神探源】

【致敬英雄】

“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他们在璀璨星河中/建设人类的太空家园/他们在浩瀚宇宙里/拓展人类的命运前途/看他们挥手的样子/摘星的样子/看他们微笑的样子/追梦的样子/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样子

神舟十三号任务

☑2次出舱活动

☑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

☑在神舟十二号基础上完成20余项

(在轨)科学实验

☑完成国际首次皮肤干细胞长期失重

条件下的悬浮培养实验

☑……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航天员在空间站出差达183天,创下中国航天员连接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