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KNO3 | 13.3 | 20.9 | 32 | 45.8 | 64 | 85.5 | 110 | 138 | 169 | 202 | 246 |
NaCl | 35.7 | 35.8 | 36 | 36.3 | 36.6 | 37 | 37.3 | 37.8 | 38.4 | 39 | 39.8 |
Ⅰ.20℃时,NaCl的溶解度是 g.
Ⅱ.30℃时,KNO3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只列计算式,不需要计算结果).
Ⅲ.KNO3 中含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的一般方法是.
Ⅳ.根据表内数据可知,KNO3和Na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
Ⅰ.蒸发前原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
Ⅱ.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填字母).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溶解度可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①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Ⅰ.20℃时,甲的溶解度{#blank#}1{#/blank#} (填“>”、“<”或“=”)乙的溶解度。
Ⅱ.40℃时,乙和丙{#blank#}2{#/blank#} (填“能”或“不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Ⅲ.20℃时,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加入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请填写下表。
烧杯中的溶质 | 烧杯中固体的变化 |
甲 | {#blank#}3{#/blank#} |
乙 |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
丙 | {#blank#}4{#/blank#} |
②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Ⅰ.打开可乐瓶,逸出大量气泡。由此可见,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blank#}5{#/blank#} 。为增大CO2的溶解度,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blank#}6{#/blank#} 。
Ⅱ.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blank#}7{#/blank#} (填编号)。
a.大于40℃ b.小于40℃ c.无法确定
下列实验内容中的横、纵坐标表示的量符合如图所示趋势是( )
序号 | 实验内容 | 横坐标表示的量 | 纵坐标表示的量 |
① | 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稀释 | 加入水的量 | 溶质质量分数 |
② | 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时间 | 红磷质量 |
③ |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 时间 | 二氧化锰的质量 |
④ | 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 盐酸的质量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