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朝阳区2020年中考语文综合练习试卷一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船       生取义      四五入      锲而不 B、人       指豫南      情达理      融会贯 C、答之       百废兴      别匠心      交通工 D、路       寻所志      所披靡      欣欣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3)、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

【链接材料一】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

【链接材料二】

    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 , 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节选自《庄子·马蹄》)

【链接材料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节选自《礼记·礼运》)

【注释】① [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十倍,百倍。  ② [重死]以死为重。  ③ [舆]车。

④ [陈]通“阵”,列阵。  ⑤ [蹊隧]小径和穴道。  ⑥ [连属其乡]指居所相连。 

⑦ [羁]拴住。  ⑧ [同]混同。  ⑨ [族]聚集。

链接材料一:      链接材料二 :     链接材料三: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猫儿同至寓。比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然一声,四座俱寂。

      【注释】①挟:邀请,偕同。②比:及、等到。③燖(xún):褪毛的声音。④砉(huā):拟声词,哗的一声,常用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