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大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治《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元凤中,廷尉李光以治诏狱 , 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以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经传,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魏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今治狱吏则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唯陛下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温舒子及孙皆至牧守大官。赞曰:路温舒辞顺而意笃,遂为世家,宜哉!

(节选自《汉书·路温舒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今治狱/吏则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B、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今治狱吏则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C、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今治狱吏则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D、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今治狱吏则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监门,秦汉时掌管里门的吏卒,主要职责是主管里门开闭、百姓出入。 B、诏狱,指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其罪犯都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C、文武,指周文王、汉武帝。他们在位期间,以德治国,天下太平,受人赞誉。 D、赞曰,是作者对传主的评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类似于“太史公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舒刻苦好学,学识渐有所成。牧羊时,他编蒲抄写,后又请求担任狱中小吏,并借此学习律令。他因才华突出受到太守的赏识并被任命为决曹史。 B、温舒反对严刑,主张尚德缓刑。他认为重用狱吏是秦的十大弊政之一,汉朝却承袭这一弊政,皇上应该广开言路,革除秦之弊政,省法制,宽刑罚。 C、温舒欲尽臣节,未能如愿以偿。任右扶风丞时,他被公卿举荐出使匈奴,自己也上疏请求暴骨域外,以报效皇上;但由于受到他人阻挠而未能成行。 D、温舒历任多职,所治时有政绩。他以狱小吏的职位步入仕途,曾任奏曹掾、廷尉史、广阳私府长、临淮太守等诸多官职;任临淮太守时,政绩卓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治《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②秦之时,羞经传,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孝子传

【宋】范浚

    蔡定,字元应,越之会稽人。家世微贫,父革,依郡狱吏佣书以生,力使定学,身劳苦资之,以故定处簧校①,稍稍有称。

    郡狱吏一日坐舞文法被系,革以诖误,例在劾中。革年七十余矣,法当免系,鞠胥任泽削其籍年命入之罪,罪且与狱吏等。案具,府奏上之,方待命于朝,故俱久囚,而革不得独决。定窃痛念父当耆年,以非辜圄狴,誓将身赎。数诣府号诉,请代坐狱,弗许;请効命于戎行,弗许;请隶伍符为兵人,弗许。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而呼曰:“天乎!将使定坐视父缠徽纆②乎?父耄耋,不应连系;佣书罪,不应与狱吏等。理明矣,而无所云诉。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定图死矣,庶有司哀怜,幸而释父,则虽委身重泉,于登天为不殊。”于是预自志铭其墓,又为状若诣府者,结置袂间,皆叙陈致死之由,冀其父之必免也。以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自没河死。府帅闻之,惊曰:“真孝子也。”立命出革,厚为定具棺敛事,而抚周其家。

    兰溪范浚曰:呜呼大孝!吾不得而见也,孝若定者,亦今世之所鲜闻也。世之人视亲,若视其妻子之心切焉,者,无也。彼惟庸爱在妻子,而斯须之爱在亲。亲有劳苦,不宵一勤,其手足代之,其肯杀身以出父于囚牢中乎?今之为人子者,有觞酒豆肉,持羞其亲,则已色然自得,谓为难能之孝,况若定之捐躯活父,其为孝又可究乎?予得定所为志铭与状,感其言情哀至,至为泣下。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冀他日万一获私於良史,氏云。

【注】①黉校:学校。②木工所用的绳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艾字士载,少孤,为农民养犊。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大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将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

    景元四年秋,召诸军征蜀。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出其右,司马师纂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还,曰:“贼未可击。”艾怒:“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

    艾至成都,禅率群臣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葬。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注】①吴汉:东汉大臣,率军讨伐蜀地公孙述,攻入成都,纵兵烧杀抢掠,尽灭公孙氏,并将降将延岑灭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 ,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其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