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句子学问渊博,仍然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 C、养生丧死无憾。——(百姓)保养身体,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位。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程千里列传

    程千里,京兆人。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官至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载,授御史中丞。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后有诏,移献忠部落,隶幽州,献忠素与禄山有隙,惧不奉诏 , 乃叛归碛北,数为边患。玄宗愤之,命千里将兵讨之。

    十二载十一月,千里兵至碛西,以书喻葛禄,令其相应。献忠势穷,归葛禄部。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十三载三月,千里献俘于勤政楼,斩之于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留佐羽林军。禄山之乱,诏千里于河东召募,充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十五载正月,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贼来攻城,屡为千里所败,以功累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围城,数以轻骑挑战。千里恃其骁果,开悬门,率百骑,欲生擒希德。劲骑搏之,垂将擒而希德救兵至,千里敛骑而退,桥坏坠坑,反为希德所执。仰首告诸骑曰:“非吾战之过,此天也!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军人闻之泣下,昼夜严兵城守,贼竞不能拔。千里至东都。安庆绪舍之,伪署特进,囚之客省。及庆绪败走,为严庄所害。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大赦 , 节文曰:“忠臣事君,有死无贰;烈士徇义,虽殁如存。其李橙、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自是赦恩,无不该于节义,而程千里终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廓博涉群书,言行以礼,起家著作佐郎。以方鲠闲素,为武帝所知。再迁太尉从事中郎,未拜,遭母忧。性至孝,三年不栉沐,殆不胜丧。宋台建,为侍中,建议以为:“鞫狱不宜令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亏教伤情,莫此为大。自今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便足以明伏罪,不须责家人下辞。”朝议从之。

    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僚震肃。时中书令傅亮任寄隆重,学冠当时,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亮每事谘廓然后行,亮意若有不同,廓终不为屈。迁司徒左长史,出为豫章太守。征为吏部尚书。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亮以语录尚书徐羡之,羡之曰:“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 , 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廓曰,“我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遂不拜。干木,羡之小字也。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廓言署纸尾也。羡之亦以廓正直,不欲使居权要,徙为祠部尚书。文帝入奉大统,傅亮率百官奉迎,廓亦俱行。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奉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谘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典者请焉。从武帝在彭城,妻郗氏书求夏服。廓答书曰:“知须夏服,计给事自应相供,无容别寄。”时轨为给事中。元嘉二年,廓卒。武帝常云:“羊徽、蔡廓,可平世三公。”

(节选自《南史·蔡廓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垍弱冠举进士。贞元中,制举贤良极谏,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迁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宪宗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三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垍代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垍虽年少,而明练时事,严持法度,虽宿贵大僚,不敢干以私。初,垍在翰林承旨,属宪宗新翦蜀乱,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既当国,齐整法度,请绳不轨,考吏治,皆蒙垂意听纳。岭南节度使杨于陵为监军许遂振所诬,诏授冗官。垍曰:“以一中人罪藩臣,不可!”请授吏部侍郎。严绶在太原,其政事一出监军李辅光,垍劾其懦,以李鄘代之。建中初定两税,厘定常赋,而物重钱轻,其后轻重相反,民输率一倍其初,故赋益苛,民重困。及垍为相,奏请禁之,自是民少息矣。初,拾遗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三人皆迁,及过谢垍,垍独让休复曰:“君异夫二人孜孜献纳者。”休复大惭。垍为学士时,引李绛、崔群与同列。及相,又擢韦贯之、裴度知制诰,皆踵蹑为辅相,号名臣。五年,暴风痹,帝怅惜,居三月,卒,赠太子太傅。

    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摘编自《旧唐书·裴垍传》和《新唐书·裴垍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 , 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 , 将就征,周行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先是,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 , 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 , 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 , 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宋文鉴》,有删节)

(注解)①亮:同“谅”,诚信。②必:断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