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综合探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商业)不禁,则技巧之人(手工业者)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游荡求食的人增多)。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谱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问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商君”是谁?他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据材料二,商君在秦国采取了哪一项变法措施?该措施对秦国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孝文帝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4)、请列举两条孝文帝在习俗方面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5)、综合以上两个改革,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材料二: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三: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请回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