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战国时期,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

──《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写出这次改革的历史名称及主要内容(至少两项).这次改革得到了哪位统治者的支持?改革对秦国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你认为两次改革有什么共同作用?

举一反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中华文明的体现,服饰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嫘祖)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摘自刘恕《通鉴外纪》

师村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

师村遗址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早期遗物(距今约6000年),特别是发现了我国年代最早的石雕蚕蛹,酷似家桑蚕。经实验室测试鉴定,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存中,发现了一定比例的桑科花粉,很可能与先民们养蚕缫丝有关。

——摘编自央视新闻《山西师村遗址:仰韶文化 石雕蚕蛹》

材料二   1959年,新疆尼雅遗址曾出土一件东汉时期的“万世如意”汉字铭文锦袍。由一位深目高鼻的男墓主人穿着,和领襟同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铭文锦制作,寓意幸福、祥和,具有典型东方经锦的工艺技术特色。

——摘编自阿迪力·阿布力孜《尼雅遗址出土衣冠服饰一瞥》

材料三

龙门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

北朝时期的服饰一改骑马民族服装样式,而逐渐被各种典雅宽松的汉族衣冠代替,最能体现这一变革就是龙门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图中人物都穿着宽松飘逸的汉族服饰,长袖垂地,鞋履笏头高耸,实际上与汉族帝王的排场毫无差别。

——摘编自李来玉《北魏孝文帝的服饰改革》

材料四   展开历史长卷,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