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

(1)、写出材料一中“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名字?依据材料一,说说“内在动力”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是什么?依据材料二,说说“第二次全球化”直接推动力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代全球化下,面临怎样的全球性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举一反三
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政治格局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

——摘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其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从而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后盾,战后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拥有巨大影响力。

材料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冷战终结,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改变,正曲折地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材料三、四均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欧洲的航海探险,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初步确立起来。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全新宇宙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他直接冲击了科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权威,证明了人具有认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民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和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二册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