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遭受外来侵略的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先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

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三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

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四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猛回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割我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哪个?结合材料三概括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3)、材料四中陈天华所描写的现象和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清政府己完全变成“洋人的守土官长”?

举一反三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近代以后,却对中国连续发动了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唐代,胸怀博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中国就已经成批接受、礼遇来自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僧),使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文化从此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在2014年2月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会面中,习近平主席曾说:“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材料三:在历史上多次制造事端对中国打响“第一枪”的日本,这次是还要制造事端打响“第一枪”呢,或是制造事端逼迫中国打响“第一枪”呢?这些,都不得不给予高度的警惕。

材料四: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8日01版)

材料五:日本传媒也发表评论,无端指责中国推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然而,日本2005年版历史教科书编撰会送审的《新历史教科书》却大肆美化日本侵略战争,大肆煽动对中国的仇恨。曝光的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送审本内容,其“凶化”程度变本加厉,充满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家族国家观、亚洲支配观、对他国优越感和本国中心史观,同时隐瞒加害事实、充满了受害者意识,大肆宣扬侵略有理,侵略有功,使用大东亚战争的说法,肯定日本发动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并且歌颂日本国民积极投身战争的献身精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