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曾祖父子健,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健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遂归,终于家。

僖与篆孙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者。”骃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和之曰:“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骃默然不对。郁怒恨之,阴上书告骃、僖诽谤先帝,讽讥当世。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僖以吏捕方至,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命儒者讲《论语》。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

    冬,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谓为不吉,止僖曰:“子盍辞乎?”僖曰:“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凶吉由己,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官,遗令即葬。

《后汉书•孔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B、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C、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D、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表示学校的词语还有庠、序、国子监等。 B、孝武,是汉武帝刘彻的谥号。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为给予褒扬而赐予的一种特殊称号。 C、《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它以语录体为主,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D、筮,文中的意思是用蓍草占卦。卜筮可以指以占卦为业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僖和崔篆的孙子崔骃友善,同游太学,在读到吴王夫差那段历史时,发表了评论,被人上书告他们诽谤先帝,因而都被抓到狱吏那里接受审讯。 B、孔僖上书为自己和崔骃申诉,理由是实际上没有事实捏造诬蔑才能称为诽谤,而孝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这并不能算是诽谤。 C、元和二年春天,皇上巡视东方,回来路过鲁地。孔僖回答皇上的问题后,得到了皇上的赞许,被授为郎中。 D、孔僖被任命为临晋令,好友认为不吉利。但他不听好友的劝告,前往就任临晋令。在职三年,并且死在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

②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李琪,字台秀,河西敦煌人也。与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唐亡,事梁太祖为翰林学士。梁兵征伐四方,所下诏书,皆琪所为,下笔辄得太祖意。末帝时,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周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二人多所异同。琪内结赵岩、张汉杰等为助,以故顷言多沮。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唐庄宗灭梁,得琪,欲以为相,而梁之旧臣多嫉忌之,乃以为太常卿。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朱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其说漫然无足取,而庄宗独称重之,遂以为国计使。方欲以为相,而庄宗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霍彦威、孔循等请改国号,绝土德 1 。明宗武君,不晓其说,问何谓改号,对曰:“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继昭宗以立,而号国曰唐。今唐天命已绝,宜改号以自新。”明宗疑之,下其事群臣,群臣依违不决。琪议曰:“殿下宗室之贤,立功三世,今兴兵向 , 以赴难为名,而欲更易统号,使先帝便为路人,则茕然梓宫,何所依往!”明宗以为然,乃发丧成服 2 , 而后即位。以琪为御史中丞。是时,枢密使安重诲专权用事,重诲前驱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之,重诲即台门斩延而后奏。琪为中丞,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豆卢革等罢相,任圜议欲以琪为相,而孔循、郑珏沮之,乃止。琪为人少持重,不知进退,故数为当时所沮。以太子太傅致仕 , 卒,年六十。(节选自《新五代史·李琪传》)

【注】 ① 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相生相克附会王朝命运,谓土胜者为得土德。 2 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成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祭梁夫山先生文

[明]程学博

    万历己卯秋,永丰梁夫山先生以讲学被毒死。癸未冬,门人胡时和始得请收其遗骸,袝莽于后台程公之墓,从先生遗言也。友人程学博为文以哭之,曰:

    呜呼伤哉!予以何颜哭先生耶?嗟予不力,既不能脱先生于毒手,而视先生冤以死;死又不能为先生白其冤状,而即礼收遗骸,而冤状犹然未白,草草焉不能为先生成礼以葬,呜呼伤哉!予以何颜哭先生耶?

    先生之死也以讲学。先生之学,先生所自信,而世所共嫉。世之人不喜讲学,亦未必不知学。而先生之学,天下后世有定论在焉,予又乌能喋喋于先生之学,以与世之人辩哉?予独谓先生之为人,其纯然一念,昭昭然若揭日月以行,可以贯金石,可以质鬼神,可以考往古,可以俟来今。平生精力,自少壮以及老死,自家居以至四方,无一日不在讲学,无一事不在讲学,自讲学而外,举凡世之所谓身家儿女,一切世情俗态,曾无纤毫微眇足以罣先生之口而入先生之心。 嗟夫此无论其学何如也即其为人岂肯躁妄其心志冥焉为狂诞者哉岂肯卤莽其趋向悍然任独往者哉??世之人不喜讲学者,即不讲学已尔,未必无人心在也,胡为而嫉先生若是也!嫉之亦已甚矣,胡为而辱先生以死而又若是之惨也!呜呼伤哉!

    然先生死则死尔,彼死先生者竟何如?先生虽赍志以死,其炯炯在乾坤,其肫肫在朋友,其讲学遗言在方册,其学之真是在天下后世之定论,彼死先生者,能以其妾妇之威,电光石火之气焰,死先生血肉之躯于一时。而其所不能死者,直将与天壤上下,相为无穷。是先生一死而先生之事毕矣,先生何恨?

    予之与先生散而聚,聚而散者垂二十年。先生虽不谆谆语予以学,而其箴规磨订之义不少假借,亦莫非学。予虽未从先生周游讲学,而其不敢媕婀取容,以求无愧于立身行己者,亦莫非讲先生之学。奈之何予抱直道以归,归无何,而遽见先生遭兹毒手以死,而又莫能白先生冤,收先生骸,而葬先生以礼也!呜呼伤哉!感今追昔,能不刺心?予诚无颜以哭先生矣。先生有灵,庶其鉴之。

    万历甲申季春,云南副使孝昌程学博顿首泣言。

【注】①梁人山:名汝元,号夫山,后改称何心隐,明代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一生从事讲学,批评时政,为严嵩等不容,被杖杀狱中。②毒死:被毒打而死。③罣:同“挂”。④肫肫(zhūn):同“忳忳”,诚恳直挚的样子。⑤媕婀:随声附和,没有主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人也。少好学,能说《易》《春秋》。仕于州郡。成帝永始二年,有日食之灾,诏攀敦朴逊让、有行义者。州举玄,诣公车,对策高第,拜议郎。帝数为微行,立赵飞燕为皇后,后专宠怀忌,皇子多横夭。玄上书谏曰:“臣闻王者承天,继宗统极,保业延祚,莫急胤嗣。夸陛下圣嗣未立,天下属望,而不惟社稷之计,专念微行之事,爱幸用于所惑。窃闻后宫皇子产而不育。臣闻之怛然,痛心伤剥,窃怀忧国,不忘须臾。夫警卫不修,则患生非常。此为贼乱发于左右也。愿陛下念天下之至重,爱金玉之身,天下幸甚。”时数有灾异,玄辄陈其变。既不省纳,故久稽耶官。后迁太常丞,以弟服去职。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诏公卿举敦朴直言。大鸿胪左成举玄诣公车对策,复拜议耶。四年,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时并举玄,持节,与大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变易姓名,间窜归家,因以隐遮。后公孙述僭号于蜀,连聘不诣。述乃遣使者备礼征之;若玄不肯起,便赐以毒药!大守乃自赍玺书至玄庐,曰:“君高节已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玄仰天叹曰:“唐尧大圣,许由耻仕;周武至德,伯夷守饿。彼独何人,我亦何人。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毒药。玄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曰方今国家兵师四出国用军资或不常充足愿奉家钱千万以赎父死大守为请述听许之玄遂隐藏田野,终述之世。时兵戈累年,莫能修尚学业,玄独训诸子勤习经书。建武十一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谯玄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 , 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 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图事。转尚书礼部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已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