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下列推测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
A、现象:物体的温度升高了;推测:物体一定吸收了热量 B、现象:靠近带电体的轻小物体被吸引;推测:轻小物体一定带电 C、现象:闭合电路中的小灯泡不发光;推测:电路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D、现象:墨水扩散到水中;推测:物质的分子间一定有间隙
举一反三
请同学们阅读自学下列文章.

牛顿第三定律

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把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成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把两个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如图示)用手拉弹簧秤,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很广泛.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进.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用力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摩托车的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间有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摩托车前进.摩托车的牵引力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把后轮架空,不让它跟地面接触,这时让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车轮不推地面,地面也不产生向前推车的力,摩托车就不能前进.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自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1次的时间”问题,提出下列猜想:

①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

②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

③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

                                 

于是进行了如图2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米

小球质量m(克)

摆动幅度s(米)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摆动周期(秒)

1

0.7

20

0.05

34

{#blank#}1{#/blank#}

2

1.0

20

0.08

40

{#blank#}2{#/blank#}

3

1.0

30

0.05

40

{#blank#}3{#/blank#}

4

1.0

30

0.08

40

{#blank#}4{#/blank#}

5

1.3

20

0.05

46

{#blank#}5{#/blank#}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计算表格最后一列数据补全;

(2)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blank#}6{#/blank#}、{#blank#}7{#/blank#};

(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3和4可得:当{#blank#}8{#/blank#}和{#blank#}9{#/blank#}不变时,摆动周期与{#blank#}10{#/blank#}无关;

(4)分析比较实验次数2和4可得:{#blank#}11{#/blank#};

(5)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5可得:{#blank#}12{#/blank#};

(6)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blank#}13{#/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