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荷山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材料一: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东汉·王充《论衡》
请回答: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文化符号二: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符号三: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简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摘自《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代表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材料三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成县,全国共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摘译自司马迁《史记》
(3)材料三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