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7课岳阳楼记同步练习

文言文阅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

重修岳阳楼  乃:     予作文以记之  属:

岳阳楼  则:     南潇湘  极:

(2)、区别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岳阳楼记》)  于:

②饮河渭,河渭不足(《夸父逐日》)  于:

③力恶其不出身也(《大道之行也》)  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用原文话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住山须一小舟,朱栏碧幄,明棂短帆。舟中杂置图史鼎彝,酒浆荈脯。近则峰泖而止,远则北至京口,南至钱塘而止。风利道便,移访故人有见留者不妨夜话十日饮。遇佳山水处,或高僧野人之庐,竹树蒙茸,草花映带,幅巾杖履,相对夷然。至于风光淡爽,水月空清,铁笛一声,素鸥欲舞,斯亦避喧谢客之一策也。

(选自陈继儒《避喧谢客》)

【乙】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 日晡 , 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天,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 ①荈(chuǎn):晚采的茶。②峰泖:地名。③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④陈继儒:明朝文学家、画家。为诸生时有才名,后绝意进取,隐居昆山,专心著述。⑤日晡(bū):傍晚时分。⑥舣(yǐ):停船。⑦噀(xùn):喷洒。

文言文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高梁桥水 , 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 , 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 , 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极乐寺纪游》袁宗道)

 【注】①高梁桥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高梁之水。②螺髻:发型如螺壳形。③盖: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④挂进贤冠:挂,摘掉。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