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周考)政治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然而目前我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有33万个。专家分析认为,因病因灾致贫、缺乏资金、缺少文化是贫困人口长期不脱贫的重要原因。

材料二: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时刻牵挂着贫困地区农民脱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1)、概括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并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应该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党提出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目标的理由。

举一反三

材料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倒U形”曲线,是指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当经济发展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进一步的增加,受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规制加强等影响,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一般认为,当一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时候,就处于“倒U形”的拐点。五年后,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可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之一,促使世人思考“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拐点是否到来”。

材料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在党中央审议通过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绿色”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公民绿色意识的提升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增加了许多旨在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内容,其中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等。中国正在将“绿色发展”从理念变为实际行动,中国正致力于以一场“绿色革命”实现未来发展的可持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首批提出生态省建设,到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发展与保护并重,既一丝不苟守护生态“红线”, 更想方设法激活生态“红利”,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呈现系统性、制度化、常态化的格局,在利益协调上强调共享与多赢,在监督机制上抓住“关键少数”。 福建每年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与各地党政“一把手” 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强化“党政同责”。 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率先建成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材料二:2016年11月4日,全球气候协议《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既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2016年12月5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生态环保领域的战略安排,是实现生态文明领域改革、补齐全面小康环境短板的有效途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