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2016-2017学年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举进士,授郪县主簿。吴曦畔,乞解官养母,曦诛,府事以忠孝两全荐之,调中江县丞。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前是,酒酤贷秫于商人,定子给钱以籴,且宽榷酤 , 民以为便。麻菽旧有征,定子悉弛之。会水潦洊饥,贫民竞诉无所于籴,定子曰:“女毋忧,女第持钱往常所籴家以。”乃发县廪给诸富家,俾以时价粜,至秋而偿,须臾米溢于市。邻邑有争田十余年不决,部使者以属定子,定子察知伪为质剂 , 其人不伏。定子曰:“嘉定改元诏三月始至县,安得有嘉定元年正月文书邪?”两造遂决。四川总领所辟主管文字,同幕有以趣办为能迫促诸郡者,定子白使者斥去之。总领所治利州,倚酒榷以佐军用,吏奸盘错,定子躬自究诘,酒政遂平。

    制置使郑损强愎自用,误谓总领所擅十一州小会子之利,奏请废之,令下,民疑而罢市。定子力争,乃得存其半。损又欲增总领所盐课 , 取旧贷军费,定子辨其颠末,损乃释然。

    顷之,召入奏事,吏民追送,莫不流涕;邻郡闻定子至,焚香夹道,举手加额曰:“微公,吾属涂炭久矣。”定子之未去郡也,伯兄上印而归,了翁亦至自靖州,定子于绵,定子为筑棣鄂堂,饮酒赋诗为乐,一时以为美谈。入对,极言时敝。时史弥远执国柄久,故有曰:“陛下优礼元勋,俾得以弛繁机而养静寿,朝廷得以新百度而革因循,不亦善乎?”既对,人为定子之,定子曰:“乖逢得丧,是有命焉,吾得尽言,乃报君职分也。”弥远没,言之者纷然,识者谓定子先事有言,视诸人为难。

    寻兼权参知政事。因请致仕,不许,力辞,退居吴中,深衣大带,日以著述自娱。以资政殿学士转一官致仕,卒,赠少保。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府事以忠孝两全荐之(管理) B、女第持钱往常所籴家以(等着) C、人为定子之(担心) D、定子于绵(拜访)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江夹县 B、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江夹县 C、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江夹县 D、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江夹县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榷酤,汉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 B、质剂,古代贸易券契质和剂的并称。长券叫质,用来购买马牛之类;短券叫剂,用来购买兵器珍异之物。 C、改元,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年号有一帝一元和一帝多元的情况。[来 D、盐课,指用缴纳一定食盐来替代应做的徭役和应缴纳的粮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定子善于断案。根据嘉定改年号的诏书三月才能到县里这个情况,顺利地解决了邻县十多年无法解决的争夺田地的案子。 B、高定子做事果断。高定子被四川总领所聘为主管文字时,看到幕僚中有一个急于显示自己办事能力强而不断催逼各郡的人,就自作主张把这个人赶走了。 C、高定子为官清正深得人心。高定子被召回朝廷奏事,官吏百姓都追随着送他,没有不流泪的;就连邻郡的人听说高定子到来,就焚香夹道欢迎。 D、高定子敢于直言。史弥远当时长期把持朝政,但高定子没有害怕,而是对皇上说朝廷可以把元老的公务减轻,让他们颐养天年,朝廷也可以在各方面创新。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发县廪给诸富家,俾以时价粜,至秋而偿,须臾米溢于市。           

②弥远没,言之者纷然,识者谓定子先事有言,视诸人为难。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祜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①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 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窍,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丈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祜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①膊: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

    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 亮 持 国 名 器 视 如 己 物 向 者 公 亮 官 越 占 民 田 为 郡 守 绳 治 时 巩 父 易 占 亦 官 越 深 庇 之 用 巩 私 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 , 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注①内侍 :皇上之近侍机构,其长官称“内侍监”  ②馆阁:宋代国家藏书机构;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

    1914年,胡愈之考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他充分利用商务“东方图书馆”,发愤自学,博览群书。1915年8月开始在《东方杂志》发表其第一篇译作:《英国与欧洲大陆间之海底隧道》.在白色恐怖的威胁下,1928年3月,胡愈之被迫去法国留学三年。

    胡愈之回国后不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邹韬奋和胡愈之这两位爱国知识分子联手呼吁抗日救亡。桂林是当时后方文化名人荟萃的文化城,胡愈之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在桂林国新社任记者的王淮冰回忆:“文化城中的文化人,无论办报纸、办杂志、开书店、出版图书,有事都去请教愈老。人们称他为‘文化界的参谋长’……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文化城’中第一大忙人。”胡愈之发动知识界朋友共同集资创办了由章锡琛任经理的开明书店。章锡琛曾深情地对胡愈之说:“从主意到具体工作,没有你恐怕就没有开明书店了。”在胡愈之的推动和策划下,创立了以《大公报》名记者范长江为理事长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成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新闻界群众团体。

    《世界知识》是胡愈之在生活书店亲自创办的心爱刊物。他在1934年9月发表的《世界知识》创刊辞中指出“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了……怎样走上这世界的光明大道去,这需要勇气,需要毅力﹣﹣但尤其需要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在他和乔冠华的共同建议下,《世界知识》从上海迁来北京复刊,使其成为我国唯一从旧中国转来至今仍在连续出版的刊物。

    淞沪战争上海沦陷后,胡愈之在租界孤岛仍坚持文化出版工作。他从斯诺家中得其新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为了减少发行阻力,将原书名《红星照耀中国》改为《西行漫记》.《西行漫记》在不到一年内连续出了四版,并在香港被多次翻印,成为海内外华人争相阅读的畅销书,创造了中国出版史的奇迹。

    不久,胡愈之与许广平、郑振铎等共同商议,编印出版《鲁迅全集》.他亲赴香港向蔡元培、宋庆龄汇报此事,得到他们的热情赞同和支持,通过茶话会向社会名流推销《鲁迅全集》精装纪念本的预约券,迅速筹集资金万余元汇寄上海,使书稿得以及时开印。首版《鲁迅全集》共20卷,约600万字,从开始策划到1938年7月正式问世,仅历时4个月,又一次创造了出版史的奇迹。

    胡愈之文思敏捷,文理清晰,文笔流畅,文风淳朴,被郭沫若称为“做文章老手”,被邹韬奋誉为“文章万人传颂”。胡愈之从法国回国,路经莫斯科,进行了考察访问。回到上海后,他开始以生动优美的文笔撰写《莫斯科印象记》,先在《社会与教育》周刊连载,1931年8月集辑成6万字的单行本发行。邹韬奋在《生活》周刊发表文章推介此书:“全书虽有151页,但以作者亲切有味的叙述,通畅流利的文笔,令人非终卷不能自休,看完时觉得没有这么多页数似的。”

    1937年6月11日,苏州法庭开庭审讯救国会“七君子”。12日晚,胡愈之即挥笔起草《爱国无罪听审记》,第二天早晨,各报多以《爱国无罪听审记》通栏标题刊出,轰动了全上海,成为传世之作。

(摘编自胡序威《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

相关链接:①作为传播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播火者,胡愈之在“五四”前夕,着力倡导白话文,发表传递西方新思想新科学、宣传新科技新发明的文章。“五四”运动爆发至1923年下半年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在《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介绍、评论世界进步文艺人物、作品、思潮和流派的文章,翻译了众多世界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是“五四”作家中最为高产者和传播新文化最为活跃者之一。

(百度百科)

②我每每觉得像愈之这样的人,他本身就是绝大一股感召力!给青年一代以鼓励,以勇气,以楷模。

(茅盾《悼念胡愈之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纯仁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纯仁敬。后哲宗亲擢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章悖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德至矣。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迁兵、吏二部侍郎。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问,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节选自《宋史·邹浩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连却。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堡圮,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