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浙江湖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次举行的法律知识考试中,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B、不管我国目前面临的海洋权益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但我们要坚信,随着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同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会得到圆满解决。 C、瑕疵点点的白玉材料,经过艺术大师富有想象力的雕琢和创造,化腐朽为神奇,成了一件有板有眼、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D、这些方格绿网在切割直线道路后,增强了空间的进深感,与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法异曲同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视收不到信号时,屏幕雪花点闪烁,并伴有噪音,这就是来自太空的射电信号。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无线电技术的进步,射电望远镜________。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天文界四大发现,大多是利用射电望远镜才得以观测成功的。“中国天眼”将能够实现为宇宙发育史提供线索的中性氢信号和非常奇特的一些脉冲现象。如果幸运,它还将尝试接收外星文明的电波。如果一二十年后,外星人有意无意释放的信号被地球收到,那肯定是它的功劳。“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其建造难度________。它实现了完全自主的三大创新:利用地球上________的优良台址——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突破了平地上建设望远镜的百米极限;使用主动变形的反射面,让不会动的望远镜动起来,让望远镜能够灵活主动地观察宇宙;自主研制了轻型索拖动的并联机器人,(    ),更好地接收宇宙中极其微弱的无线电波信号。

    被人称为“天眼之父”的南仁东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用毕生心血,为国家留下一座“国之重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他,养成他淡泊名利、________、善良勤劳的优秀品格;无数科技泰斗教育和影响了他,铸就他坚持真理、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blank#}1{#/blank#}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blank#}2{#/blank#}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blank#}3{#/blank#},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