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练习(二)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常态”。

材料一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准确研判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随着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了更广大民众。从消费需求看,我国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模仿性排浪式消费,指消费没有创新,热点比较集中),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材料二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材料三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了自己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面貌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前,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气象呈现鲜明的特征。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回答:模仿性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并结合材料二,分析企业应怎样适应“新常态”,谋求更好的发展?

(2)、结合材料三,从我国政治制度的角度,说明如何构建我国政治新常态。

举一反三
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70年筚路蓝缕,70年风雨征程,中国的民主是行之有效的、成功的民主。

材料一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记录的这一幕,至今激动人心: “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着国家的大事。”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材料二 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编制完成立法规划,规划包含130件项目,一类项目79件、二类项目51件;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共听取审议“一府两院”22个专项工作报告,开展5项执法检查、2项专题询问、7项专题调研。

材料三 近年来,某地践行“家站点”全覆盖,实现一种承诺叫“代表常在”,突出建好用活“一个载体”,加快推进“人大代表之家”迭代升级,建设覆盖市镇村三级的人大代表“家站点”259个,并逐步向代表企业、专业行业延伸,为代表履职提供阵地支撑,人大代表的履职阵地也从会议中心延伸到了百姓中间。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知识,说明中国的民主是行之有效的、成功的民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