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宋之不竞,始焉起于黄袍加身而上位的太祖之猜忌也。北宋自宋真宗时起,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下,大量养兵。荆公(王安石)立志改变“弋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局面,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悴者,由国民不能各连其力从事生产也。公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不多),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 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杨松等《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农村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和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困境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严重平均主义等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比较缓慢。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亿万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和自身命运,勇敢冲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