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届甘肃嘉峪关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拟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③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日: “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T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②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2乎!” 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珙,字共父。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迁吏部员外郎。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御史杜莘老劾宦者张去为,忤旨左迁,珙不草制,莘老得不去。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上怒,谓宰相曰:“刘珙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耳!”命再下,宰相召珙谕旨,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 , 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南旱,郴州李金为乱,珙知湖南安抚使。入境,移书制使沈介,请以便宜出师,介即遣田宝、杨钦以兵至,珙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珙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钦与宝连战破贼,贼党曹彦、黄拱执李金以降。支党窜匿者尚众,珙谕钦等却兵,听其自降,贼相率纳兵,给据归田里。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阖境无捐瘠流徙者。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薨,年五十七,谥忠肃。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刘珙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 , 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 , 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 , 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①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②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③明堂: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④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⑤禘:一种祭祀大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永,初名三变,崇安人。景佑元年进士。

(《词林纪事》卷四)

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 , 始行于世。

(《避暑录话》卷三)

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三变闻之,作宫词号“醉蓬莱”,内宫达后宫,且求其助。仁宗闻而觉之,自是不复歌其词矣。

(《后山诗话》)

尝有《鹤冲天》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皇帝临轩放榜,特落之,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三变由此自称“奉旨填词”。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

(《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永亦善为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

(《避暑录话》卷三)

柳耆卿风流俊迈,闻于一时。既死,葬于枣阳县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

徐度尝记柳事云:“耆卿以歌词显名于仁宗朝,官为屯田员外郎,故世号柳屯田。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柳氏之作,不复称于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刘季高侍郎,宣和间,尝饭于相国寺之智海院,谈歌词,力诋柳氏,旁若无人者。有老宦者闻之,默然而起,徐取纸笔,跪于季高之前,请曰:‘子以柳词为不佳者,盍自为一篇示我乎?’刘默然无以应。”

(《却扫编》卷五)

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如竹垞(《词综》)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馀事为之也。

(《乐府馀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