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锌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甲同学认为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硫,而乙同学认为除二氧化硫气体外,还可能产生氢气.为了验证甲、乙两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锌与浓硫酸共热时产生的气体为X,且该反应装置已略去).
请回答:
(1)上述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同学认为还可能产生氢气的理由是 .
(3)A中加入的试剂可能是 ,作用是 ;B中加入的试剂可能是 ,其作用是 ;E中加入的试剂可能是 ,作用是 .
(4)可以证明气体X中含有氢气的实验现象:
C中: ,
D中: .
如果去掉装置B,还能否根据D中的现象判断气体X中含有氢气? (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
(5)工业上常常将废铜屑倒入热的稀H2SO4中并通入空气来制备CuSO4 , 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
已知氯气的漂白作用实际上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的漂白作用.为了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到底是二氧化硫本身还是二氧化硫与水作用的产物,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来进行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亚硫酸钠浓硫酸品红的酒精溶液
(1)为了探究干燥的SO2能不能使品红褪色,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指出实验装置图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①{#blank#}1{#/blank#} ;②{#blank#}2{#/blank#} .
(2)按照修改后的装置,实验中控制二氧化硫以大约每秒3个气泡的速度通过品红的酒精溶液时,经过一小时后,品红仍不褪色.这说明品红褪色的原因不是二氧化硫直接导致.为此,SO2能使品红的水溶液褪色的可能微粒有{#blank#}3{#/blank#} .
(3)甲同学实验如下:取等量、相同浓度的品红水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少量亚硫酸钠固体和亚硫酸氢钠固体,两支试管中的品红都褪色,对此,他得出结论:使品红褪色的微粒是HSO3﹣和SO32﹣ , 不是H2SO3 . 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blank#}4{#/blank#} ,其理由是{#blank#}5{#/blank#} .
(4)为了进一步探究,乙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分别取相同浓度的品红水溶液各20mL于两只小烧杯中,两只烧杯中同时一次性各加入20mL 0.1mol/L的亚硫酸钠,20mL1mol/L的亚硫酸氢钠溶液,发现加入亚硫酸钠溶液的品红褪色较快.
①微粒浓度与褪色快慢关系,请用“多”或“少”填写“ ① ”内容.
同浓度溶液 | SO32﹣ | HSO3﹣ | H2SO3 | 褪色速度 |
Na2SO3溶液 | 多 | 少 | 少 | 快 |
NaHSO3溶液 | 较上面{#blank#}6{#/blank#} | 较上面{#blank#}7{#/blank#} | 较上面{#blank#}8{#/blank#} | 慢 |
②根据实验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blank#}9{#/blank#}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用玻璃棒蘸取次氯酸钠溶液,点在pH试纸上 | 试纸最终显蓝色 | 次氯酸钠溶液显碱性 |
B | 用pH试纸分别测定0.1mol·L-1的Na2CO3溶液和0.1mol·L-1的NaHCO3溶液的pH | Na2CO3溶液的pH约为10,NaHCO3溶液的pH约为8 | 结合H+能力:CO32->HCO3- |
C |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 金属铝的熔点低 |
D | 分别将乙烯与SO2通入溴水中 | 溴水均褪色 | 两种气体使溴水褪色的原理相同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