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限时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迁都洛阳导致游牧血统的统治阶级中汉族影响得到了发展……自从在河南立足起就系统采纳的汉化措施进一步加速了发展。……鲜卑贵族和汉族望族之间的通婚受到了鼓励。——[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1)、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出它是哪次改革的措施吗?

(2)、材料一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所推行的汉化措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汉化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从材料二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举一反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某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华夏认同】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不满足于担任匈奴一族的“单于”,希望效法汉高祖刘邦建立一个新的华夏式帝国,他给自己创建的政权取名“汉”。……随后少数民族建立的“赵”“燕”“秦”等华夏式政权名号的选择,体现了“五胡”对“中国”的认同。不仅如此,内迁“五胡”迅速接受、学习汉文化。史学家赵翼感慨:“(少数民族)兼文学如此,人亦何可轻量(轻视)哉!”

【文化认同】

材料二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指不尽职的官员),拔幽滞(选拔不得志的人),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晋书·王猛载记》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革衣服之制。……诏(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洛阳)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按次序)赐冠服(汉人服饰)。

—《魏书·高祖纪下》

【民族交融】

材料四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康国乐等。洛阳的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