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材料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1915年)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19年,到了巴黎和会,中国却被一瓢凉水浇下来。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啊!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完成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同时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改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中、美、英在二战中的伤亡损失数据对比表
材料四:各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看法
材料一:2018年1月12日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电影中沈光耀这一角色的原型沈崇诲就读于清华大学,后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8月19日,沈崇诲奉命轰炸敌舰,最后义无反顾地撞向敌舰,与日本战舰同归于尽。
材料二:电影《无问西东》中提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1938年迁至昆明)组建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9年至1940年,日军对昆明进行轰炸封锁,直至美军的“飞虎队”来支援抗日,联大上课才恢复稳定一些。
材料三:西南联大在云南的8年里,曾掀起过三次从军热潮:第一次是在全面抗战初期,一些同学投笔从戎,坚持对日作战;第二次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部分外文系同学参加征调为协助来华美军担任翻译;第三次是为了配合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不少学生投军。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①中国在抗战中付出的民族牺牲
②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③中国战区牵制日本军力的占比
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材料一:二战及战后格局演变历程(部分)
材料二: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
——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①中国组织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②中国战场牵制大量日本军力
③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 ④美军在中途岛对日军作战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