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四川省金堂县又新镇永乐初級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奶牛产奶多是( )

A、适应环境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存竞争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举一反三
请阅读下面科普文章

2016年,广东某养猪场内的猪突然大量死亡,研究人员对常见猪流感病毒进行广泛筛查,结果都呈阴性,这让他们意识到可能是一种“新病毒”。观察发现,“新病毒”导致猪严重腹泻和呕吐,新生猪仔感染后很难活过5天。研究人员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证实其为一种冠状病毒。在病毒样本中,科研人员找到了与患病死亡的猪体内相似的病毒——来自蝙蝠的新型冠状病毒SADS,它与2016年从菊头蝠(一种蝙蝠)中分离出的病毒基因相似度达98%。

冠状病毒主要在肠道上皮细胞增殖,通过粪便污染,科研人员猜想,猪可能是受到蝙蝠粪便的污染。他们通过摄像监控,发现在猪场周围有蝙蝠飞翔,而且养猪场附近有蝙蝠栖息的山洞,印证了此前的猜想。为确定新病毒确实是引起猪病死的直接原因,科研人员用新病毒感染健康小猪,结果发现,在小猪身上接种分离得到了新病毒SADS,并且小猪的患病表现与此前养猪场内患病猪的症状完全相同,这充分证明新病毒SADS就是致病元凶。

蝙蝠作为传染病病原体携带者,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之前已发现蝙蝠是140多种病毒的携带如冠状病毒、狂犬病毒等。蝙蝠为什么会携带如此多的病毒而不发病?

编蝠用一亿年的进化适应飞行,是唯一能飞的哺乳动物,具有超高的新陈代谢速率,飞行中生大量热量,升高体温。蝙蝠细胞内蛋白H的含量显著升高,大大提高了细胞的耐热性,高不仅不影响细胞正常生命活动,还可抑制体内病毒的生长和复制。

在进化过程中,蝙蝠的免疫系统发生了变化。可以全年无休地活跃,以减少炎症发生。一般,免疫系统过于活跃,常会攻击自身正常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但是,当蝙蝠的免疫系统寸,其体内的抗病毒免疫会被抑制,使其免疫系统刚好能抵御各种病毒,又不引发强烈的免立。不同于其它哺乳动物,蝙蝠拥有一个和病毒共生的免疫系统。

研究表明,某些病毒的爆发与环境破坏有关。森林面积减小、食物不足,迫使蝙蝠从传统的晒息地迁移到森林边缘附近的果园取食。若养猪场与果园毗邻,被蝙蝠污染的果实,若被猪.就会把病毒带入人类社会。人类与其他生物和环境共处于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的火来就是同其他生物和整个地球环境密切联系,人类活动影响着环境,同时也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问题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守候着13种雀鸟,它们有的生活在树上,有的生活在仙人掌丛,有点生活在地上。食物类型有种子,花蜜,虫子等。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地雀却有共同的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的一种雀鸟。南美雀鸟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它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后代。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好奇。

1972年,生态学家格兰特夫妇群岛中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本岛的物种几乎不出去,外岛上的物种也很少进来。此时,雨季刚刚过去,植物繁茂,地雀们自由地取食。岛上有三种体型、毛色均相似的地雀。考察队员们测量发现它们喙的长度,宽度与深度有明显差异。根据它们喙的特点分别命名为大地雀、中地雀和小地雀。除了收集鸟喙的数据外,他们还测量作为食物的种子的大小以及嗑开种子所用的力度。最小、最容易嗑开的是马齿苋种子,最难嗑开的是硬壳上有刺的蒺藜种子。

1977年初岛上降水减少,植物陆续死亡,雀鸟的食物仅剩蒺藜种子。调查显示,大旱前,中地雀的平均长度为10.68毫米,深度为9,42毫米;大旱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平均长度为11.07毫米,深度为9,96毫米。这0.5毫米的差异,肉眼难辨,却足以帮助幸存的地雀嗑开蒺藜种子。

干旱持续了三年,1980年初,大雨降临,植物竞相生长,许多地雀开始筑巢,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

地雀数量(只)

地雀种类

1977年

1980年

大地雀

300

225

中地雀

600

150

600

30

小地雀

12

1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