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访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了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 , 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吃惊   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
(2)、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

①我们当时就嗤地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②我们都哑然了。

(4)、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我们一下子都在雪窝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5)、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书与人生
      ①书,读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可育德行,可导人生。
      ②谁能用读书来充实自己,谁就会十分聪明;就会站得高,看得开,走得远,行得顺;就更能经历伤痛,承受苦难,获得成功,取得成就;就能更加幸福快乐并活出一种独特的绚丽和精彩。
      ③如果无聊,请读书。历史会告诉你,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先人会指导你,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大师们会给你讲他们成功的经验;伟人会教你如何制造奇迹:时间会告诉你,它公平地属于每一个人,当有人在悲叹人生苦短时,有的人却成就了永恒。
      ④如果空虚,请读书。至少你可以得到一条人生的格言,懂得有的人之所以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是因为他们从未停止过攀援,即使滑下去后也会从头再来;而有的人一直在谷底徘徊,那是因为他们—跌倒就躺下不愿意起来,苟且度日,得过且过,或者呻吟连连,怨天尤人。
      ⑤如果寂寞,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寂寞,并教你怎样就不再寂寞。收藏家从不寂寞,艺术家从不寂寞,求知者从不寂寞。寂寞的人大多是无所事事的人,是游手好闲的人,是虚度年华的人,是浪费生命的人。
      ⑥如果有闲,请读书。书会告诉你,有的人会用闲暇采集知识,有的人会用这空白来编织平庸。为什么有的人感觉时间非常匮乏,而有的人却感觉时间多得无法消磨。穹书会让你明白,奇迹虽然来自瞬间,但瞬间却是持之以恒这条线上的一个端点。
      ⑦如果苦闷,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伟人也曾苦闷过,只是他很快就拨开了黑暗,奔向了光明;豪杰也曾迷茫过,只不过他能尽快地冲出迷茫;英雄也曾卑下过.只不过他没有被卑下拖进泥淖。人世间往往有些事身不由己,但有些事却全在乎自己。每次苦难都是一次淬火,假如你拒绝,一次成钢的机会你又将错过。
      ⑧总之,读书能医愚,能治穷,能励志,能致远;读书能让人聪慧,让人学会怎样交友,怎样为人,怎样谈吐,怎样巧干,怎样活着才有味,怎样才能彰显人生光辉的价值……
      (文章有删改)

阅读记叙文《渡》,完成后面题目。
                                                                                                                    渡
        斜阳西下,草长莺飞。水光潋滟中,一江绵延,反照着天际火红的晚霞。
         渡口处,木船横斜。
         江边芦苇如密密丛林。蓦地,“扑喇喇”从芦苇丛中飞出几只水鸟,如受惊吓般,停落水面时兀自惊慌地左顾右盼。江面被冲荡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夕阳随着水波不停地跳跃着。
        柱子的唇角有了笑意,张开眼,站立起来,把篙子撑入水中,一使劲,船就靠近了岸边。
         岸边,却没有了往日欢快迎接自己的婉儿。
         想到婉儿,柱子嘴角的笑意更浓了。“我们俩来拉个钩吧,爸爸,你要努力摆渡,婉儿呢,要勤奋学习,做个出色的好孩子。”
        一年又一年,柱子像漂在水面的浮萍。婉儿读三年级了,每年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可今晚的婉儿却一直蹙着眉头,一言不语。
        柱子定定地看着默默的蜿儿。婉儿也默默地看着疑惑的柱子。“爸爸,我再也不要看到你在河上漂了,我不要别人说我爸是傻帽儿。”婉儿搂着父亲的脖子痛哭起来。
         柱子愣了,从女儿伤心的眼神里他读出了生活对她的伤害。
         柱子的心蹙缩起来。是啊,祖孙三代,苦守住那份承诺,任凭世事变幻。看着儿时的玩伴一个个飞出了山坳,听着摆渡人不无善惠的揶揄,自己又能说些什么呢!
         “爸爸呀,干什么都好,你就不能丢下那破橹吗?”柱子的心在流血。婉儿都三年级了,自己到底给了婉儿什么呢!一句呼唤,就丢下滚烫的饭碗;一声招呼,除夕夜就剩下婉儿娘俩……
        婉儿的哭声让柱子揪心……
        为了一纸承诺,爷爷在河上漂了四十载;为了一纸承诺,父亲的青春也泡在了河里……而今,眼见着一座座楼舍平地而起,自己又接过了这把磨得光滑的橹……
         烦恼、苦闷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泼过来,将心淋湿。
          柱子一声不吭地坐在孤舟之上,红红的烟头在黑夜中泛着微弱的红光。婉儿迷茫的泪眼,还有妻儿在田野中孤独劳作的身影……
         人生的赛跑,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
          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光,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痛苦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
         免费摆渡,也许真的“很傻很天真”,柱子有些踌躇。可就是这把橹啊,延续了父辈的承诺。
          模糊中柱子听到对岸有声呼唤……
         对岸很近,不到半支烟功夫,船稳稳地泊近岸边。抬起头,不知什么时候,一轮皎月给大地洒上一层银辉。
          人啊,无论生命怎么短暂,或者漫长,无论人生怎么坎坷,或者颠簸,都应该有一只摆渡的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濛,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插进凉鞋里。有时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各题。

“修书”的乐趣

孙现富

    ①“老孙!”周末一大早,我去古旧书市“淘宝”,耳边突然传来一声呼喊。循声张望,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战友老王。早就听说,他从部队自主择业后从事旧书收藏和古籍修复,没想到会在这里相遇。

    ②多年前,我和老王同在一个军种服役。那时就知道他喜欢收藏旧书,还听说他爱人随军后,专门从事古籍修复。退役后,他们夫妻俩靠着热爱和执着,传承起这门冷僻的技艺,还有了自己的“古籍修复工作室”,在圈内小有名气。

    ③老王的摊位主要以古籍、碑帖为主。他藏有大量手抄本涉及各种题材,这些可都是他的“宝贝”。他打开手机相册给我看。家里的书柜里、架子上,古旧书籍满满当当。“数量已有上万册!”老王的口气自豪,让我羡慕。

    ④“饭来啦!”我们畅聊正酣,碰巧老王的爱人来送饭。当年我就非常钦佩她放弃工作专心修书的勇气,很想知道其中缘由,这次终于有了机会。

⑤原来当年随军后,老王的爱人偶然看到丈夫买回的一本石印古籍,纸页泛黄,字体漂亮,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古籍。只可惜,书中有不少被虫子蛀咬的地方,还有一些残缺。她很心疼,试图请人修复,可未能如愿。于是她就从网上查找资料,还买来专业教材,尝试自己修复,然而效果很不理想。

    ⑥查找资料时她发现,全国从事专业古籍修复的人员并不多,所以,就动了自己学习古籍修复的念头:“当时想的是,把破损的书籍修好,给后人留下一段完整的记忆。”

⑦听罢,我对他们的执着更增添了几分敬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对老王的爱人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她联系过几家图书馆想自费参加学习,可惜这些培训都不对外。经人介绍,她找到了一家省级图书馆的一位老师,才算正式走上古籍修复之路。

    ⑧虽说有思想准备,但跨进了门槛才发现,困难远比自己想象的多。修复一本破损古籍,需要刷尘、拆线、粘页、补残等二十多道工序,还要蒸、揭、托,一招一式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老王的爱人从旧书刷尘、纸张配染、糊调制等最基础的知识学起。

    ⑨常常是,长夜孤灯下,把剪刀,一只锻子,一把刷子,一个喷壶,瓶强糊。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要先去除旧的修复纸和上面的襁糊,必须喷水润湿后,再用针尖和手指肚把那些纸一点点搓掉。手轻了,搓不掉;手重了,搓坏纸。如何学;火候,非常考验人。

⑩有一年,一位藏家托人寄来几部残损严重的古籍,其中一部每页都有几十个蛀洞。老王的爱人先用软刷、镊子细心清除脏物,然后用毛笔尖蘸襁糊沿孔洞周边涂抹,以相近颜色的修复纸贴补,再用针锥、镊子等工具小心去除多余的修复纸和孔洞周围的襁糊。每页都要花费五六个小时,有的甚至需三四天时间。三个月后,古籍重获新生,藏家惊诧不已,连连称赞。

⑪那时老王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给妻子打下手。退役后,他虚心当起妻子的学徒,并很快成为最佳拍档。常常是,妻子完成修复的前几道工序,后面的残字补缺就交给老王。

    ⑫残字补缺,是补全古籍上所缺的内容。这道工序既需要一定的书法基础,又需要考证文字、版本等信息。老王十几岁就开始练习书法,这项工作不在话下。只是抄补费时又费力,每页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⑬有人说,古籍修复像绣花,要的是精细,考验的是韧性和耐力。“其实,比绣花还繁琐。古籍本身很脆弱,经手的每页纸不少历史都在百年以上,不能反复尝试。有时候,还要会‘老牛大憋气’!”老王笑言。

    ⑭见我疑惑,他爱人接过话头:“有些古籍受损严重,书页絮化,修复时必须屏住呼吸,如果喘气太粗,就会纸屑横飞,甚至导致已校好的残字错位。”

    ⑮如此一讲,我似乎找到了古籍修复这门技艺“冷僻”的原因。老王说,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收入的问题。他刚修完一部古籍,耗时十多天,收费也不高。尽管如此,他们夫妻俩还是如痴如醉,没有想过放弃。

    ⑯“入行时是爱好,后来就是责任。做的时间越长,无形当中就有了一种使命感。”老王说。为了传承好这门技艺,他们夫妻俩从十几年前就开始通过网络做起民间古籍保护宣传,还经常自己带着古籍善本、宣纸和修复工具到学校、社区举办公益讲座,让人们了解古籍修复的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籍,看到那些残破的古籍重获新生,老王夫妻俩开心地笑了。那一刻,所有的坚守、所有的付出,他们都觉得值了!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12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