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模拟试卷
唐 | 宋 | 明 | 清 |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材料一
时代 | 戏曲之代表 | 表演区 | 观众区 | 说明 |
春秋战国时期 | 优伶 | 贵族厅堂、殿庭、 院落 |
殿庭、坐席、 帐篷 |
优伶大都为奴隶 |
汉魏时期 | 百戏 | 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 观众区的抬起 |
||
隋唐时期 | 歌舞 | 歌台、舞台、乐棚 | 神庙广场 | 表演区的抬起 |
宋元时期 | 杂剧 | 舞亭、乐亭、后台 (准备区) |
神庙广场、瓦舍勾栏 | 表演台加上屋顶; 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
明清时期 | 南戏、京剧、 其他地方戏 |
增加伴奏区 | 神庙广场、街巷、会馆、 城乡宗祠、酒楼、茶园 |
前台加宽,后台加大 |
——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
材料二
19世纪末,教会学校组织学生演剧,让中国学生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不仅有助于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演之剧,不再是中国旧式的戏本,演剧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中国传统旧戏唱念做打的做派,而是直接用外语原文演出外国经典戏剧作品,演剧方式也是严格依照西洋戏剧的样式和要求进行,使其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进入20世纪之后,伴随着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学生演剧逐渐跃出校园走向社会。受该运动的影响,学生所演的自创剧目的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主题则和“时装新戏”一样主要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
——摘编自范方俊《清末学生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
时间 |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数 | 全国农村劳动力人数 | 江南在全国占比 |
980 | 890672 | 16367175 | 5.40% |
1078 | 2856844 | 42340082 | 6.70% |
1102 | 3227693 | 46190560 | 6.90%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