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红书包》,完成后面小题。
                                                                                                                                     红 书 包
                                                                                                                                      秦文君
        20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得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在此同时,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走上大街 ,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     )看,一会儿(     )看,过一会儿(     ),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关门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
        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辆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爸爸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书包 ,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似乎更加关注一切美丽,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启示录。

(1)、为什么“我”会产生一定要有红书包的念头?

(2)、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A、捂只眼凑近着退远点 B、凑近着捂只眼退远点 C、凑近着退远点捂只眼 D、退远点捂只眼 凑近着
(3)、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我找到卖后书包的文具店→                                        →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4)、文中画线句子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联系上下文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修改前:晚上,妈妈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修改后: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5)、红书包成了“我”生活的 “启示录”。那么,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呢?(答出三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周海亮的《春光美》一文,完成小题。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⑪“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⑫“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⑬“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⑭“您是说,用爱吗?”
        ⑮“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⑯“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⑰“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⑱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⑲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⑳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建筑的阅读

◆张抗抗

    ①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爱“批”建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有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②建筑与文学的_______

    ③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当一个新的形式落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内容的所指。

    ④建筑与文学的_______

    ⑤建筑师和文学家的想象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的“生命之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的精神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⑥建筑与文学的_______

    ⑦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⑧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全部使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同于语言。词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能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选自《建筑创作》2004年第5期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完成 各 题 。

擦星星的人

王伟锋

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 晚自习放学后 ,我孤单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教 室里, 抬眼望去, 窗外满天的星星都在冲着我眨眼睛。

我好想出去看星星 ,只是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动笔呢—— 写一份 不少 于 500 字的书面检查。

个头瘦小、身子单薄而面孔严肃的班主任潘老师是教数学的,偏偏我感 到最 难学的便是数学应用题 。我越学越差,越差越怕, 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 我逃课跑 去山上挖蝎子,不幸被潘老师抓住,狠批一通 。最后,他脸一沉,说: “检查写完 送到我办公室!我一会儿通知你爸, 晚上在我这里补课 。”可是检 查怎么都凑不够 字数 ,我磨磨蹭蹭地来到潘老师的办公室, 准备挨批 。潘老师 不在 ,我松了 口 气, 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 ,解那些可恨的应用题。

一会儿, 潘老师回来 ,看到我老老实实在解题目 ,就什么都没说 ,坐下 来批 改作业,批累了 ,他也会抬头凝神看一会窗外的星空。

等他忙完,我的作业也写完了,他看过后,脸上竟然难得地浮现出笑容, 说: “做得不错嘛!很聪明的孩子,不过有一道题搞错了 。”然后,仔细地给我  讲解, 一遍不行就两遍,直讲到我听懂为止。潘老师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小床, 有时候批 作业、备课晚了 ,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 。或许是忘记了 ,他竟没有再 提要我交检查 的事情。

天色更暗了, 潘老师泡了一碗方便面给我 ,说:“ 饿了吧 ,赶紧吃! ” 回想 起来 ,那碗泡面味道实在不错 。那年头, 泡面在乡下也不易得 ,我狼吞虎  咽 ,还没 品出味道就见了底儿。

从那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怕潘老师,也不再逃课了。潘老师总是  在放 学后给我补课,看我狼吞虎咽地吃泡面,我则看着他聚精会神地批改作业。 渐渐地, 我从那些应用题中体会到了乐趣,期末考试成绩也大有起色。

潘老师他从不缺课 。记得深秋时节的一天, 大雨如注 ,上午第三 节课, 踏着 铃声 ,他匆匆赶来 ,裤腿挽得老高 ,裤子上溅满了黑黝黝的泥巴 ,黄胶鞋 里不时“ 吧 唧吧唧 ”朝外冒泥浆,或许是刚从田里赶来。他在讲台上边走边讲, 不时哈气搓手 。 我发现 ,他的衣服甚是单薄,    又湿湿地贴在身上     , 手指冻得甚  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那堂课 ,我无心听讲 ,一直盼望着下课铃快些响起 ,这样, 潘老师就能 去办 公室换换湿衣服和鞋子 。我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冷 。要知道, 潘老师已是 五十多岁 的人了 。他坚持把那节课上完了 ,下课铃响 ,布置完作业, 才踩着泥 泞的黄胶鞋, 匆匆而去 … …

多年后 ,我大学毕业 ,在外辗转漂泊 ,也做了老师 。课堂上 ,我始终不 敢忘 记潘老师对这方讲台的郑重,从不缺课,从不迟到 ,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 很淘气的 孩子 。在我心里 ,他是永远的恩师。

某天,有老同学打来电话告诉我,潘老师去世了,走时被病痛折磨得全 身只 剩下一把骨头 。我走进阳台 ,默默地遥望星空 。 窗外的星星, 时隐时现 , 让我想起 来多年前在潘老师办公室的那一晚, 想起那好吃的泡面 … …

那夜 ,我梦到了星空 ,上面繁星点点 ,也梦到了潘老师 ,他还是那么瘦 削单 薄 ,满身粉笔尘 ,他使劲擦着什么。

 “ 潘老师, 您干什么呀? ”我问 。 ⒁ “擦星星啊! ”潘老师停下来, 回身说,“ 瞧 ,那颗星星 ,还有那颗 ,灰扑 扑的 ,我得去把它们擦亮! ”

(摘自(教师博览》2020 年第 3 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