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留一份寂寞给自己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看那路上行人,行色匆匆,鱼贯穿行;你看那空中航班,南来北往,穿云破雾……哪一个不是为名,抑或为利而忙碌?正是因为太多太多的人把名利当作了人生的基点,才使得原本清静的世界喧嚣不已,才使得原本简约的人们繁忙不堪。然而,为名为利繁忙之余,倍感身心疲惫的人们却又常为终生碌碌无为而遗憾不止,于是在垂暮之年依然发出“可怜白发生”的人生哀叹!
          ②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名利于人,实乃身外之物,如何值得用弥足珍贵的生命去换取?如何值得用欢歌与笑语去赎买?再说“鹪鹩(jiāo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一腹。”人又何必用无谓的繁忙,去充塞自己人生的闲暇与安宁,去漠视自己人生的快乐与欢欣;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份至清至性的寂寞呢?
          ③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才能在寂寞中享受生活的真味,体味生命的快慰。真水无香,平淡最真。人只有在心无羁绊,思无杂念的境况下,才能看见生活的本真,还原生命的滋味,追寻到生命的乐趣。陶渊明辞官而归田园,抛弃虚伪和浮华,把一份寂寞留给自己,终于使自己体会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份惬意,享受到“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的人生的三大快慰;方山子“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归隐山林,把一份寂寞留给自己,终于使自己享受到了“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的一份满足和快乐;刘禹锡隐居陋室,把一份寂寞留给了自己,终于品味到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一份诗情画意,享受到了一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心灵的恬静与快乐。 
          ④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才能在寂寞中坚守自己的本性,在坚守中丰厚自己。在现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人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在寂寞中坚守本性,在坚守中励精图治,风发扬励,才不至于身心俱损,徒耗光阴,毕生一事无成,徒增感叹。真正珍爱生命的人,都懂得抛弃繁文缛节,崇尚简约,将自己置于一份寂寞之中,让有限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最旺,生命之光照耀得最远。大学问家钱钟书谢绝一切采访,也从不在任何会议上露面,长期蜗居书斋,杜门避嚣,专心治学,终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简约生活。他说:“我不愿意因为开着无谓的会,做着无聊的事,说着不痛不痒的话而浪费生命。”结果钱先生著述等身,人生丰厚无比。
          ⑤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为心灵腾出一个宁静的空间,才能反躬自省,感悟生命。老子说:“五色令目盲,五音令耳聋,五味令口爽。”一个生活在喧嚣嘈杂社会中的人,如果不能心有定力,就容易随波逐流,进而丧失心志和灵魂,人也就变得平庸甚至庸俗。因而,一个人,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时常给心灵腾出一个宁静的空间,让心灵遨游于天地,才能“养天地之正气”;让言行比照于贤人,才能“法古今之完人”,才能“吾日三省吾身”,才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才能达到心灵的饱满和充盈。
          ⑥由此可见,留一份寂寞给自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人啊,与其无谓地在喧闹中为名利忙碌,不如留一份寂寞给自己,让自己在寂寞中嬗变,变得飞扬而超越。

    (1)阅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
    (2)第④段列举大学问家钱钟书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3)请具体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答案】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引用司马迁《史记》中的语句目的在于引出论题,同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B . 第②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段末的疑问句自然引出下文三个分论点。 C . 第③ 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论证了“只有留一份寂寞给自己,才能在寂寞中享受生活的真味,体味生命的快慰”的观点。 D .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 证结构,即开头提出话题,主体从三个方面论证论点,最后归纳总结,发出号召。条理清晰,论证严密。
    【答案】
    (5)读了本文,你对“寂寞”又有了怎样深刻的认识?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治学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也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者,必须登高望远,明确目标方向,耐得住寂寞。
    材料二:《名人传》中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在两耳失聪后,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他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寂寞和安静。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音乐创作上,完成了《命运交响曲》《欢乐颂》等著名的音乐作品,最终成为时代的巨人。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7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把读书当做一种生活经验
    周云
          世界读书日,这个存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的节日,当初设立的初衷,应该也是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可见,“开卷有益”既是中国的古训,也是东西方社会的一种共识。读书有益生活,读书有益人生,读书有益社会,是自古至今东西方文化都笃信的一个神圣信条。
    但读书在今天却面临着诸多尴尬,“开卷有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质疑。不要说“学而优则仕”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就是“读书改变命运”也因为诸多反面个案的存在,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动摇。我们不能就此判断说读书的人减少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支撑人们读书的最强烈的信念,正在一点一点地受到侵蚀。
          还有另外一种意义的读书,现状则更不乐观。那就是作为爱好的读书,我们通常叫做阅读。世界读书日所鼓励的,恐怕更多的是阅读。阅读的人群在极度地萎缩,这是明白无误的事实。在网络时代、电子时代,阅读的条件更加便利了。一部手机储存的书籍可以比肩一间小型图书馆的藏书量,且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但网络、手机在带来便利的阅读条件,却又在强有力地冲击着阅读。显而易见,网络和手机中,有许许多多比阅读更加轻松、好玩的乐子。
          也就是说,一方面,在我们这个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中,一部分原本就功利化的读书受到极大冲击,因为人们发现读书所能带来的“功”与“利”,已经大大低于预期。另一方面,非功利化的阅读,也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因为其严肃而沉重,被越来越多的人摈弃。
    而那些还在阅读的人们,却又面临着“开卷并非有益”的困境。时下一部分人的阅读,可以称之为“微阅读”,因为他们阅读的文本,多来自微博、微信。然而微缩的,并非都是精华。所谓“微阅读”最大的问题在于阅读的碎片化、非系统化。阅读者每天可能都会读到大量的信息,也可能对每一条信息都“于我心有戚戚焉”,然而事后真正作为精神营养留存的有多少?长时间没有营养的阅读,又会带来阅读者审美趣味的固化、分辨能力的低下,进而导致阅读只能停留在“微阅读”的层面,形成恶性循环。
          正是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世界读书日的意义才更为可贵。图书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创造,没有读书,人类文化便无法传承。从个体层面看,阅读对于阅读者心智等诸多方面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政府和社会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鼓励阅读。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平民而言,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有效。尽管读书并非一定就能够改变命运,但无数的经验证明,不读书更不可能改变命运。读书,仍然是改变命运的相对稳妥和确定的途径。因此还是要呼吁人们多读书,哪怕是功利化的读书。
          而我更心仪的是那种非功利化的纯粹的阅读。在这种语境中,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经验,一种人生目的,阅读,就是对人生经历的丰富,就如同交结挚友、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一样。也只有在这种心态之下,才能够有深刻的、细致的、耐心的“慢阅读”“细阅读”。于是,读书者方能思想更为深邃,情趣更为高尚,识见更为明达,行为更为有度。这样的人多了,社会自然也就趋于良善了。
    (选自2014年4月23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阅读《济南的冬天》回答下列问题。

        (一)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二)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三)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四)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五)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六)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阅读《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一文,完成下题。

        ①容人的雅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喜与宽厚结伴,乐与谦和为伍。所以,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②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用人之长的慧眼。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是弱国,为何却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那是因为自知平庸的鲁庄公,知人善任,能允许平民曹岁-同参战,并在作战中听从曹岁的指挥,才使鲁国以弱胜强。珠玉在侧,可能使自己相形见绌,但能不蔽其光华,使其大放异彩,需要我们有更宽的胸怀和更高的境界。

        ③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谅人之短的胆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越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往往在另一个方面的缺点也更明显。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力排众议,任命嗜酒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他何尝不知道酗酒可能误事,但他更清楚格兰特是决胜千里的帅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林肯谅人之短的胆识,颇受后人称颂。

        ④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宽人之过的度量。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善待徐向前就是一个范例。1937年,党内一致声讨惨败而归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惟毛泽东对其大加抚慰,并予以重用。最终在1948年,徐向前率领一支不足6万人的队伍,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犯错误的人我们要公正看待,不应以偏盖全,苛责求全,而应宽其过、抚其痛、扬其才。这样那些有潜质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个错误所困住。

        ⑤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释人之怨的胸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用箭射伤过自己就对他心存怨恨,而是任用他来管理国政。最终,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拥有容人的胸襟,化怨恨为赏识,成全他人更成全了自己。

        ⑥如果我们能用人之长,谅人之短,宽人之过,释人之怨,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容人。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人才不拘,万马齐鸣,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文章之“味”

    ①一篇好文,“味”是引人入胜之法宝。立题要有“趣味”,作者有发现,读者有共鸣。如内容扎实而专业,则更有“品味”。精妙的论述和诙谐的文字,读起来充满“滋味”。结构精巧而掷地有声,节奏跌宕而演绎生动,那更具备难得的“韵味”。如再能引人遐思,打开思考的空间,会更令人“回味”。如此的趣味、品味、滋味、韵味和回味,堪称“五味杂陈”,如同美食中的酸甜苦鲜咸,丰富而有层次。

    ②能发现一个有趣的话题不容易,在人堆里、闲聊中,能应景应时带出一个令众人捧腹的包袱,要有十足的功夫。看似波澜不惊,却深藏暗流,风吹草动后,有共鸣,有惊喜。那些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并将其带入场景的作者才是真正的高手,打开话题,奇谈异论,答案已并不重要,没有定论的话题,细水长流,永远只是开始。

    ③文章要有“品味”。没有专业功底总是浅显,深度不仅来自思考,更来自系统和专业的积累。没有升华的东西,装饰得再好充其量不过是个泥瓦工。发现并不容易,但能把不经意处的小小挖掘串成一线,承上启下,如同欣赏一幅慢慢打开的画卷,才会给人饱满和愉悦之感。文章有了专业基础,欣赏和发现才有可能。

    ④阅读中的“滋味”担负重任。旁征博引不如深入浅出,会急中生智制造即兴笑料的人可谓高情商,文字中的高手不仅具备随处可见的诙谐幽默,更有大道至简的感悟力,恰似烹饪大师调动你的味觉,让人欲罢不能。好的文字不啰唆,包袱随处可见,意味深长。

    ⑤“韵味”来自节奏,文章如同讲故事让情节跌宕起伏,好文恰似一部好的剧本,具有大片的韵味。能利用时间和心理情绪的人堪称大师,时间在文章中是“韵味”。文字的长短自如并不容易,有时需要点到为止,有时则欲罢不能。调控读者的阅读情绪恰似导演一部好戏:没有铺垫,哪有高潮?没有包袱,哪会出彩?

    ⑥具有“代入感”的文字堪称高级,具有“回味”的文章到了收藏级别,启迪心智而又有范儿。浓缩的“金句”充满哲理,记得住,用得上,如同导航般指点迷津。看清自己、认识别人、明白事理永远是认知中的三座大山,如能快乐地读到此类好文,该是人生百味中最值得“回味”的了。

    (有删改)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墨子“非攻”,反对的是不义战争,但作为清醒、进步的思想家,墨子深知反对不义战争绝不可能靠空谈,而只能靠正义战争。

    ②首先,他对战争的工具——兵器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先进的兵器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手段,故而他下功夫研制兵器,并有惊人的成就。其次,墨子把国家防御看做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祸福的战略问题。其三,墨子还直接歌颂和拥护“诛无道”的正义战争。墨子认为残暴的不义之徒不在“兼爱”的范围内,因而他反对儒家倡导的“君子胜不逐奔(君子战胜后不再追赶那些败逃的人),掩函不射(敌人卸下甲衣就不再射他),施则(弛败)助之胥车(敌车陷住了就帮助他们推)”;认为儒家所为,使“暴乱之人也得活,天下害不除,是为群残父母而深贱(贼)世也,不义莫大焉!”

    材料二:

    《老子》一书,有许多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些论述,综合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反对战争,因为战争的后果是严重的,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 而且战争还会带来敌人的报复,所以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 其次,不得已而战时,要保持克制,不要逞强斗勇以杀人为乐,“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再次,在战争过程中,不要轻举妄动,必须保持冷静。为此指出:“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祸莫大于轻敌”、“抗兵相若,哀兵胜矣”,这些论述深合兵家之要。《老子》中所反映的战争观是深刻的,它的反战思想是符合人心的,它的自卫思想是积极的。

    材料三:

    ①美国自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以来,在240年的历史中,没有战争的时间仅有21年,即在美国223年的历史中,美国一直在世界某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军队处于交战状态。据不完全统计,从二战结束到2001年,全世界有153个地区发生了248次武装冲突。其中,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策、实施人道主义援助、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美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为由,发起了其中的201场,占到81%,导致3亿人死亡。

    ②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于2016年底发布的世界各大国军费统计显示:2016年,美国的国防支出排名世界第一,军费开支为6220亿美元,占GDP的3.59%,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并在100多个国家建有大约1000个军事基地。据2017年3月16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白宫公布了2018财年联邦政府预算纲要报告,该报告名为《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预算蓝图》,提议增加军费开支540亿美元,以凸显“军事优先”,进一步增强美国国防安全和“硬实力”。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