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东亚有共同的文字,共同的儒家文明,目前正处于反思及复兴的阶段。最近亚洲那些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正在重新审视汉字。目前,首份《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编制完成,808字三国通用。“中日韩越统一表意文字”正在形成统一标准。
        ②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使用汉字的历史都在千年之上,不仅自成系统,而且纷纷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汉字。日本创造了拼音用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在应用时与汉字混合使用。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载录的。朝鲜半岛在十五世纪发明了“谚文”,但韩国的历史几乎全是汉字记录的。西汉末期汉字传入越南,官方在很长时期都使用汉字。之后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喃字”。越南文明最初是用汉字记载的,越南的古籍和喃字纪录等,也都是用正体汉字书写的。
       ③韩国和越南曾经挥别了汉字,改用拼音文字。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也有汉字废止运动,但从未停用过。废弃汉字,等于切断了历史,隔绝了传统文化,因此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传统价值观念。
        ④韩国政府2005年2月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韩国与越南已经将学习汉字列入中小学的教材和必修课程。目前,日韩越都在增加汉字的使用数量。
        ⑤中国是汉字的创造者,也应该是汉字的继承者。中国大陆目前使用简体字,这是当时准备废除汉字之前的过渡手段。目前很多有识专家建议分批废除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还有专家和名人主张“识繁写简”。文字需要统一,单纯使用简体字是行不通的。如何正确对待繁体字(正体字)的作用,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⑥计算机出现后,有些人预言中文将会成为活化石。但恰恰是计算机的出现,焕发了汉字的新生。各种汉字输入法使那些笔画复杂的汉字的输入变得简单快捷,繁简可以自由切换。
        ⑦字的笔划越多,输入的速度越快,远超英文。仓颉当年造字的时候绝不会想到,汉字将成为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成为全球化的宠儿。

(1)、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概括汉字对韩日越等国家产生过哪些影响?

(2)、根据⑤⑥两段的内容及下面三则材料,探究汉字在“汉字文化圈”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材料一】
        汉字对推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日本媒体评论称:“现在即便丰田都在亏损,与汉字相关的产业却在赚钱。”日本旅游业基本靠中国人撑起半边天。韩国超过40%的商品输出对象是汉字文化圈,70%外国游客亦来自汉字文化圈。越南的外资中,汉字圈地区占到40%。
【材料二】
         在韩国,上流社会的学者、尊长,仍以通晓中文、熟习汉字书法作为显赫家世的象征。在日本,对汉字的认知程度和书写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标 尺。汉语在日本和越南已经成为第二外语,在韩国也有望成为第二外语。可见,汉字对提高相关地区的文化素养,增进文化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材料三】
        日本有479所大学973个学院把“汉检”等级作为入学评价标准,名牌大学更是将考生拥有的“汉检”证书级别作为“人物评价”“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韩国五大经济团体建议在招聘新职员时进行汉字考试,把《全国汉字能力验证考试》3级资格作为应聘条件,并根据资格证书的级别择优录取,并且规定,如果汉字达不 到一定水平,就不能升职。看来,汉字为相关地区的入学、就业和升职提供优势也是显而易见。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老海棠树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她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③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吗?”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了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沿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④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外地。那时奶奶腰弯背驼。“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
      ⑤这样我才明白,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爷爷在旧社会是个地主,奶奶的成分也就随了爷爷算地主。文化大革命时,有人说爷爷在旧社会剥削农民,说奶奶是“吃了那么多年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她一定会有一天自食其力的。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这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和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⑥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的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地主帽子?”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⑦在我的印象里,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在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之中。
                                                                                                                                                      (作者:史铁生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